“難怪如此!”她感慨著。
陳木白笑著說:“所以我說運氣好,我也是試一下,死馬當活馬醫,反正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這就是資本層面的對弈,任何電影節之間也有競爭,不然為何三大隻要作品在該電影節世界首映,只要選了一個就不能參加另一個?
本質上,還是希望作品在他們當中選擇一個參加,以此來證明自身的吸引力和影響比其它電影節更強!
這就是潛性競爭!
電影節都希望自己的名聲更大,名氣更廣,專業性更強。
相對奧斯卡來說,三大方面還好一點,畢竟作品核心的側重點不同,參賽作品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擇優而選。
奧斯卡這些年來風頭太盛了,和美利堅強橫的國力分不開,歷史底蘊都不如三大,但是在影響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作為老牌豪強的電影節自然也是有著悶氣的。
此番,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也是他們翻身的機會。
再加上華夏從後面推動,評委們本就對奧斯卡不爽,再加上關係的遊走,自然就接納了《當幸福來敲門》。
陶夭夭眼睛一亮:“既然這麼說,戛納電影節的評委肯定會力薦你的作品,這樣才會對奧斯卡造成更大的影響,如果你能拿到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簡直就是對它公開處刑!”
說到此,陶夭夭越發興奮,第一次覺得獎項離他們這麼近,尤其還是世界知名的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戛納電影節!
要知道,陳木白自出道以來,佳片無數,但也只有一部《活埋》橫空出世,以真正一個人在一個棺材裡演完了全程,從而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
那部電影確實優秀,但遠沒有達到那麼優秀。
若不是因為一個人撐住了一場電影的演繹這種新奇的特點,只怕也難以拿到金獅獎。
獎項評選,除了質量和故事的核心、演員的演技外,不可缺少的一點就是帶給評委們的驚喜。
《活埋》便是給到了評委們太多的驚喜,大家從未見過一個人演完一場電影的作品,所以征服了諸多評委的心。
若是在之前有過這型別的作品出現,只怕以《活埋》的質量,同樣很難拿到金獅獎。
可以說,《活埋》獲獎的很大程度就是依託於開創了一個“流派”!
算是開山立宗之作,藝術成分很高。
陳木白卻搖了搖頭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戛納真的這麼做了,那他們也就不是世界頂級的電影節了。”
“這種電影節都有自己的驕傲,不會放下身段來迎合觀眾,不然他們也可以做到奧斯卡那般,他們想要營造的就是特立獨行的身段,奧斯卡還會考慮商業性,歐洲三大完全是向文藝看齊,這也是為何在影視圈裡,三大的獎項含金量在奧斯卡之上,而奧斯卡只是在普通人中更有名。”
“對他們來說,讓我的作品入圍只是給與了奧斯卡一個打擊,至於能否獲得作品,就要看作品的質量了,不過我們確實有優勢。”
評選方面,還是要看作品的真材實料。
並非入圍就一定會給陳木白拿獎,只是說給與了他一個機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