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電影的觀眾心裡,這些評價都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即便已經看完了電影,他們的心中還是有著不忿,難以平靜。
很多影評人已經開始撰寫評論,寫的非常細緻,從電影的開頭就開始描寫,將電影諸多隱藏的內容解釋給大家聽。
羅傑老師的影評再次引來諸多人的關注。
這一次,羅傑受邀參與了電影的首映禮,也算是陳木白回報他之前給與《催眠大師》的影評。
當時他的影評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對電影的票房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陳木白還是蠻感謝他的。
無論羅傑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不管怎麼說,羅傑確實為電影的票房做出了貢獻,就憑這一點,陳木白確實需要感激他。
當羅傑拿到了首映禮的邀請函時,還是蠻開心的。
畢竟陳木白是他非常欣賞的一個演員、導演,能夠收到他的邀請,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
“《無間道》在開頭就點出了主題,電影的名字也是因佛經註釋而來,講述的是一個因果關係,比如說,韓琛幫助了劉建明,讓他成長並且牢牢地掌控著他,這是他種下的因,所以在最後,劉建明殺了他,這就是了解了果。”
“整部片子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是如此,我們從劇情說起。”
“首先,韓琛在開頭留了幾個手下去警察局,就是為以後的事情做準備,事實上他做的很成功,不然後面也不會有那麼大的能力。”
“他告訴小弟,他不信命,路是自己選的,這就是一個伏筆,最後劉建明殺了他,也是回答了他,這就是劉建明選擇的路。”
“因果對應上了,同時也是韓琛給與的劉建明這種思想,韓琛成功於這種思想,最後也是死在了這個思想。”
“電影裡,劉建明與陳永仁是對手但也是知己,這在開頭一幕就給點出來了,兩人都喜歡聽懷舊的歌曲,喜歡相同的音響,他們的人生也很相似,這就是知己,但又因為兩人的陣營,他們之能是對手而不能成為朋友。”
“劉建明最後還活著,但是他失去了所有,他就像女友裡寫的那樣,一個想要做好人的人做了錯事,失去了女友,在往後的時日裡,生活未必圓滿,可能是一種煎熬,來自於內心之中。”
“陳永仁雖然死了,但是他有很多相信他並且愛著他的人,心理醫師,還有他的前女友以及他的女兒。”
“是的,陳永仁的前女友的孩子就是他的女兒,這在電影裡沒有說,但是暗示的很明顯,她故意在陳永仁面前說孩子是5歲而不是6歲,就是怕陳永仁聯想到真相,並且她的食指戴了戒指,那是單身的標誌,在見陳永仁的時候,她的手一直插在口袋,陳永仁離開以後,手才拿了出來。”
“最後,她出席了陳永仁的葬禮,還在著孩子,就已經是明示了,如果和陳永仁沒有關係,警方也不會讓她參與葬禮,只能說她是他的家人才有這個資格。”
“很多劇情,陳木白沒有明說,但是給出了足夠的暗示,比如大B是臥底這件事,其實在韓琛和黃警官的第一次交鋒中就出現了暗示,大B接電話轉接頻道的那句話,就是告訴韓琛的,所以他韓琛才能在警方換了頻道時,依舊掌握警方的行動。”
“只不過,陳木白沒有給出答案,而是透過劉建明大膽的行為掩蓋了這個細節,還有在劉建明裝律師時說幕後老闆是阿毛,大B還特意問了他,其實這就是提醒劉建明,不要放鬆心神,他是臥底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