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白今天提前告訴了眾人自己的打算,倒也不怕別人洩露。
他只是說了自己對電影有信心,真要是洩露出去,也沒什麼資訊能夠洩露。
難道說,避開傳統的商業爽片,轉而拍悲劇,緩緩觀眾的口味?
這話雖然有道理,但真要說出去了,只怕也會被很多人當做傻子。
道理誰都懂,但誰敢去輕易嘗試?
一部電影動輒幾千萬的投資,誰會去試驗?
也就是陳木白對自己和作品有信心,並且不怕失敗,不用考慮觀眾和市場才敢這麼做,換成任何人,都不敢向他這麼去做!
陳木白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底氣,就是因為前世他看到了成功,這說明這個方案是行得通的,觀眾也會為這型別電影買單。
他的心裡很清楚,電影是否被觀眾接受,從來就不是型別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電影的故事能不能打動別人。
除了小部分型別的受眾群體以外,大部分人的口味都是差不多的,什麼都能接受,看的就是一個故事,誰的故事好,誰就能囊獲他們的心。
陳木白在《我不是藥神》的劇情裡二次創作,豐富了人物的多樣性,同時也細化了很多細節。
其實,他之所以這麼自信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透露給眾人。
是很關鍵的一點,他們這部電影描述的群體是弱勢群體,也就是窮人。
無論是華夏還是美利堅患病的人,鏡頭給出的都是窮苦人民,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一場大病就會毀了一個家庭。
而這世界上,最多的人民就是窮苦人民,這種遭遇會讓他們感同身受,能夠激起大家的共鳴,從而會去支援電影!
這算是一個相對電影來說的保障。
畢竟,富人可不怕看病,再貴的藥都能吃的起,也就不會有這種認同感。
富人得病了,是可以治療,然後延長生命,窮人得病又沒錢治,那就只能等死了,也就是電影裡的故事。
這部電影聚焦的群體可是人數最大的群體,即便放到世界上也是如此。
這也是陳木白為何會把外國人也拍進來的原因,甚至還把去美利堅買藥的地點放在類似於貧民窟的地點,把這些人的生活環境都給拍了下來,為的就是能夠得到這部分群體的共鳴。
即便不是住在貧民窟的人,大家也能感同身受,因為美利堅雖然醫療發達,但是看病是很貴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醫院看病,能拖就拖。
如果意外昏倒,那是真的倒黴,救護車跑一次就要好幾千美金,再加上看病的錢就更多了,即便是正常的家庭,也受不住!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聚焦的就是這部分看不起病的群體,這也會讓一些中產家庭感覺到危機。
小病都無所謂,但是遇到癌症、白血病這種大病,乃至於其餘需要開刀、化療治療的大病,那麼真的有可能會連累整個家庭。
而電影裡這種為了家庭而出走的人物,會讓大家感覺到真實,畢竟這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心中有過的想法。
“陳導,本來我還有些擔心,但現在有你這番話,我對電影充滿了信心!”
有演員立馬站起來吹捧並附和陳木白剛剛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