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邀請陳木白先生為我們拍攝一部港片風格的電影,期待將這個故事帶給大家,謝謝支援!”
時代傳媒等投資方共同發表了這個新聞,瞬間成為了當下新聞的熱搜。
“臥槽,陳木白接手港片?”
“這自尋死路吧,港片都快不行了,他也敢接?”
“這好像是他第一次接手別人的電影,第一次接手就挑戰高難度,膽子這麼大?”
“不是吧,春節那個《反貪局》看的我都睡著了,真的太辣雞,要不是衝著以前對港片的懷念,我都不會去看,結果是真垃圾,難怪現在港片不行了。”
“牛逼,在港片式微的情況下,還敢接拍港式風格的電影,陳木白這是沒死過?”
基本上,大家都是認為陳木白在尋找刺激。
本土的香江電影導演都無法救治港片,他一個內地的導演怎麼去拍?
電影的個人風格和地區風格都是有差異的,即便是同一個劇本,讓香江的導演和內地導演來拍,可能最終呈現的是兩種效果,這是地區的風格獨特性。
一般的劇本都是一個大致的故事情節,很多都是需要填充內容,很少有那種完整的分鏡劇本。
一般分鏡頭都是導演的職責,編劇只管臺詞和劇情的大致結構走向,但是開拍的時候,導演會根據現場的情況新增和刪改一下劇本的內容。
所以,即便是同一個劇本,放在不同的人手裡拍出來的效果也是有區別的。
只有陳木白將編劇和導演的活都做了,他交給陳雲騰的劇本直接是帶有分鏡頭的劇本,所以拍攝出來的差別不大。
畢竟這些完整的畫面都在他的腦子裡,並且已經經過了驗證是非常優秀的鏡頭,自然不會被刪減。
如果陳雲騰想要在裡面新增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只要對劇情能夠承上啟下就行。
當這個新聞出來後,除了陳木白的粉絲一如既往的支援他,絕大部分的觀眾還是不看好的。
並不是不看好陳木白的能力,而是不看好港式風格的影片可以起來。
題材被拍爛了,翻過來搞過去就是武俠江湖,要麼就是警匪、黑幫片。
這種電影太多了,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基本上都被玩出花來了,想要再從同樣的題材拍出新意,那就很難了。
就像《反貪局》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反貪部門檢查政府部門內部人員貪汙的現象。
這種反貪汙的電影有很多,來回就是那麼幾板斧,大家看膩了,也就對這型別電影不感興趣了,畢竟沒有新意,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了。
陳木白如果只當導演的話沒問題,他的才華出眾,大家還是很看好的。
就像《催眠大師》,大眾開始一致的意見是電影的質量應該不會差,但是所在檔期受到限制,題材限制,可能票房會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