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劇不差。”
“這樣有點難選了啊。”
“都市劇只能選一部,從《人民警察》和《奮鬥》裡選吧。”
“這部劇讓我想到了我當初畢業時的情景,有一些情懷啊,在中年人也有市場,不僅是年輕人。”
看到大家在討論《奮鬥》,谷建軍又補充了一句話:“陳木白要求在6.8號播出!”
一般來說,電視臺購買劇以後,就由電視臺來決定一部劇的播出時間,因為這需要涉及到電視臺的節目調整規劃,一檔節目播出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包括廣告時間都是如此。
一部新劇播放,自然涉及到其餘節目的排擋時間,都是電視臺自主決定。
而這種片方要求播出時間都是需要和電視臺協商的,也就是說,即便他們想要買這部劇,就必須按照片方的要求在指定日期播出,不然對方可以選擇不賣給他們。
“這是要和《人民警察》打擂臺?”
“巧合吧......”
畢竟這兩個劇都還沒賣呢,電視臺才收到這些訊息,自然不可能是故意湊到了一起播放來競爭。
那就代表著《人民警察》這部劇的片方想法和陳木白是一樣的,想要率先搶佔市場,並且目標以學生群體為主。
“我覺得《奮鬥》雖然不差,但也僅僅如此,雖然有奮鬥的意味,但更多的是生活裡的瑣事和情情愛愛,學生不一定喜歡。”
和谷建軍不對付的部門經理開始分析。
只是這個分析大家不贊同,不過沒人說出來罷了。
都市劇一般都是以生活為主,側重點是附帶的,就像刑偵劇,也會播放警察個人的生活氣息,而非一直破案,畢竟有些專業性太強的東西,觀眾看不懂也不願意看。
刑偵劇還好,算是專業性放的更多,淡化了主角的個人氣息,這是因為大眾對這種社會性案件有一定的關注才能這麼做。
比如醫生劇、律師劇,都是穿插著生活氣息的案件,更多的是在人物的生活描述,人家是來看劇的,不是來學專業的,不然看一本專業性質的書不是更好?
按他這個說法,《奮鬥》就應該放一幫學生從苦到窮然後奮鬥崛起的事?
有那麼簡單嗎,這種過程是無趣枯燥的,也沒人願意去看。
大家看的就是在奮鬥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的有趣的事情,而非奮鬥的本身,這個只是一個向上勵志的故事為主線,那些副線更讓人關注。
“還有,《人民警察》是目前都市劇的主流,這兩年諸如此類的警匪劇、犯罪劇的收視都很不錯,大家應該知道的,而選《奮鬥》是有些冒險的。”
“誰也不知道市場會不會接受這樣類別的劇,或者說,這部劇能不能在同期壓過《人民警察》,我是不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