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分鐘後,濃霧已消散得差不多了,終於整個山坳收於眼底。??八?一中文網? ≤≠≈.≥8≥
李明先一揮手帶著他這一側的參戰人員以戰鬥隊形進入了山坳。
此時李明先的心裡有著期待卻又不託底,設計雖好但終究看不見敵人,必須以眼見為實來檢驗這場戰鬥的成果。
其實不只是李明先,所有中方士兵的心情都是忐忑的。
對於他們來講這是一場從未有過類似體驗的戰鬥,他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射擊區域卻看不見敵人,甚至連進入山坳的敵人有多少竟然都不知道!
就包括霍小山這些少數的人員也只是知道進入山坳的日軍有一箇中隊,但在他們用冷兵器殺掉了日軍十一名留守士兵後,他們也同樣看不到進入到濃霧中的敵人了。
正因為看不見,所以一切戰鬥的展開都是嚴格按照昨天霍小山提出的作戰方案執行的。
霍小山在日軍進入山坳後就開始計算時間,這其中也包括了他們殺掉那十一個日軍所用的,然後派人快地召喚埋伏在山路兩邊的那兩個排來到他們這裡。
十分鐘後,以霍小山這側開火為訊號,其餘三面埋伏的人員開始向規定好的區域射擊,這個區域就是小山坳前後四十米的範圍。
十五分鐘後,所有輕機槍射擊量減半,守在洋鐵筒邊上的人員點燃炮仗置於鐵桶之中製造出輕機槍連續射擊的假象,以繼續驅趕日軍為躲避子彈進入小山坳。
二十五分鐘後,鄭由儉的擲彈筒班的六具擲彈筒向小山坳四輪齊射。
四十五分鐘後可見度達到已能看清坳地時參戰人員進入坳地清除殘敵打掃戰場。
為了確保射擊準確,霍小山昨天又再入山坳,他了模仿以戰鬥姿態行進的日軍從高地走入到小山坳處的過程,確定日軍到達小山坳的時間以確定開火時間。
各側戰鬥負責人上了各自負責的髙地,也同樣根據所處高地的不同高度來確定射擊角度。
由於即使是同一塊高地地勢也有髙有低,甚至士兵們都舉槍瞄準了一下,同時要記住自己所處準確位置槍口指向以及射擊角度以保證第二天到達的是原來位置保持原來的槍姿。
鄭由儉則是測好擲彈筒與小山坳的距離,親自調整好每具擲彈筒的射擊諸元以確保每次齊射都能把那個小山坳覆蓋,然後就不再碰那些擲彈筒了。
他領人在高地戰蹲守了一夜,就怕有什麼意外導致擲彈筒射擊角度生變化。
對於霍小山的精密算計李明先是既震驚佩服又忐忑不安的。
震驚佩服的是霍小山怎麼能如此工於算計,作戰方案又如此順理成章,絲絲入扣,雖說整個過程中看不到敵人但沒有人能挑出這個方案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忐忑不安的是計劃雖好,但誰也不知道到時是否會生什麼意外情況,畢竟他們也同樣看不到日軍。
其實此刻的李明先還不知道意外終究還是生了但卻被霍小山他們化解了。
在事前討論方案時大家也考慮了日軍有可能在高地上留下少量人員的,本來在設想裡是霍小山帶著那十多個中方士兵在戰鬥打響後再把他們幹掉,卻沒想到雙方會在選擇藏身的地點上撞槍,於是才有了撲殺敵人的一幕。
幸好霍小山和他計程車兵們身手真的很好,幸好剛出叫聲示警的日軍被霍小山及時射穿了咽喉,幸好沈衝精通日語以一句腳扭了糊弄過去了那聽到聲音後的日方的詢問。
山坳裡靜悄悄的,目前還沒聽到有槍聲,霧氣已消散得差不多了,李明先已能看到遠處其餘三側計程車兵們也如他們一般進入了山坳。
隨著李明先他們越來越接近山坳中央,被擊斃的日軍出現了。
他們先是看到向他們這個方向仆倒的兩名日軍,子彈出口處一個是在後心一個是在後腦,顯見已是死了,他們並不知道這兩名是日軍的斥候。
沒走幾步又是兩名趴倒在一挺歪把子機槍的日軍。
兩個川兵走上前去,用腳尖勾起了那兩個敵人的頭,只見臉上已是血跡模糊業已死去多時了。
此時放眼望去,前面日軍的屍體三三兩兩地倒斃在通往那個小山坳的路上,走近看時皆是氣息全無,凝固卻未凍實的血跡有的如蚯蚓,有的如小溪,可以想見日軍在濃霧中驟然遇襲時的慌亂與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