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1年,開明蘆歷三年,冬十五,大吉,宜納采、祭祀、祈福、宴請。
這一日是蘆王的壽辰之日,開明大慶。
卻說杜軒,從學館溜回睿寧宮,在搖籃裡躺了還不到半個時辰,天光即亮,當即就被清兒抱了出來,說得趕緊梳妝打扮,完了去太和殿給大王請安拜壽。
大王大宴天下是在晚間,除了杜軒,諸後宮貴人及公子不得參加,但在太和殿拜壽卻是個宮必須要去的。
這時又進來幾個宮女,先是給杜軒洗臉淨手,完了是一番極為繁瑣的穿戴。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並非後世想象的那麼灰頭土臉,而是色彩鮮豔,用色大膽,布料也極為講究。尤其是開明國,桑蠶業發達,絲綢早就得到了廣泛運用,這宮廷服飾,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時的杜軒,腳蹬方頭半高小靴,身著其時常見的深衣。深衣有點像今天的連身衣,上衣、下裳分開剪裁。
由於其時沒內褲之說,下裳褲管到大腿根部,左右繫帶,綁於腰間。嗯,想象這畫面,還真有些性感的說。上衣布幅寬大,從領口交錯而下,繞過右邊腋下,環繞上身兜幾圈,一直延伸到腳面。
上衣大多錯色鎖邊,點綴簡約紋飾,從上身漸次而下,使得整體層次分明不呆板,且收腰緊袖,頗有幾分修身塑形的效果。
深衣之外再著袍服,袍服內襯絲棉。袍服上點綴有簡潔的稜形紋飾,線條流暢,不顯臃腫。袖口寬大,撞色絲帛鎖邊,乾淨利落,絲毫沒有堆疊之感。
在杜軒的強烈要求下,侍女還在杜軒腰間束帶,說是為了方便配劍——沒錯,就是那把醜陋的木劍。
侍女們一看,神情就不怎麼好了。雖說其時貴族男子盛行配劍之風,但要等到弱冠之年才行,你一個小不點,湊什麼熱鬧?關鍵是,小公子配啥劍不好,偏要配這麼一把破劍。
不過,放開這把木劍不談,穿戴一番小小公子,此時還真是帥得不要不要的,配上那張漂亮的臉蛋,哪像什麼嬰兒,竟自帶幾分翩翩少兒郎的瀟灑範兒,惹得一眾侍女眼睛都直了,忍不住在小公子臉上又胡亂蓋了一通印章。
杜軒無球所謂,反正本公子不吃虧,從心理角度講,誰吃誰的豆腐,還兩說呢。
一通折騰,出了寢居,侍女擁著杜軒來到大堂,給江良人恭恭敬敬磕頭行禮。
江良人盤坐於軟塌,看見了那把木劍,嘴角抽了抽,也沒深究,小傢伙開心就好,然後欣然受禮。
禮畢,良人趕緊將杜軒一把抱起,“泮兒”“泮兒”地喚著,末了,又是朱唇狂點,在那張漂亮的臉蛋上好一通打卡蓋章。
稍做準備,江良人為首,領了杜軒和幾個貼身侍從,去往太和殿。
從昨天起,持續一月有餘的大雪終於停了。高大殿宇頂上,厚厚的積雪尚在,一大早,冬日陽光有些迫不及待,越過高大宮牆,打在積雪上,泛起一層薄薄的金輝,頗有幾分吉慶祥瑞之氣。
“睿寧宮江良人攜公子泮入殿禮拜!”
一行人剛及太和殿宮門,宦官楊公公扯起公鴨嗓,高聲宣報。
入得太和殿,按禮制,王后、楚美人、苴良人等尊位靠前的貴人們已經攜公子、公主先行達到,同樣按尊位,正分列大殿左右,公子杜譯、公子杜韙、公主杜韞亦僅挨各自孃親站立在側。
大王則盤坐在大廳正中靠前的矮几前。
江良人亦領了杜軒,站立在右側最末之位。
睿寧宮到,意味著目前後宮已有尊位的嬪妃全部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