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儀入秦!兩年不出,張儀或可入秦拜相。”
此言一出,滿朝再是一驚。而最震驚的,卻是端坐在蘆王旁邊那個小不點。
杜軒自然知道,張儀,那個戰國時期著名的謀士,會在戰國時期掀起怎樣的風浪。
張儀乃是魏國人,師從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有三寸不爛之舌。
關於張儀的口舌之能,有一個很有趣的典故。張儀曾遊說楚國,想弄個臣相之類的官來噹噹,不想楚國因其諫言,丟了和氏璧,楚王怒,下令綁了張儀,鞭打數百,再逐出楚國。
張儀傷痕累累回家去,被老婆一通嘲笑,“活該,如果不走讀書遊說這條路,怎能得到這樣的羞辱?”張儀問:“老婆,幫我看看舌頭還在不在。”老婆笑道:“還在。”這傢伙說:“這就夠了。”意思是,只要三寸之舌還在,以後的路,咱就可以橫著走了。
這出典故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張儀後來果然入秦拜相,並在以後的諸侯爭霸過程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作為一個穿越者,杜軒當然知道,開明國將在15年後滅國,從這個意義上說,阻止張儀入秦,是破解開明國危局的關鍵。
但是,任何歷史都是無數個偶然組成的必然,任何一個小事件的變化,都可能引發歷史軌跡的改變。改變歷史,不需要大人物,一陣風,一片樹葉,都可能成為歷史軌跡改變的誘因,正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真正令杜軒震驚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張儀入秦拜相,發生公元前329年,這男子難道有未卜先知之能,真能準確預知兩年後發生的事?
朝堂之上,這位自秦而來的俠士侃侃而談,從善如流,將其時天下大事,分析得入木三分。
蘆王連連點頭稱是,當即賞了俸祿,許男子拜官入朝。
不料,這男子當眾拒受官階,只受俸祿。
“臣下願授小公子以事大王,望大王恩准!”
男子起身,對蘆王拱手一禮,再將眼睛盯向杜軒。
這又是幾個意思?當場拒官,豈不有辱大王顏面?願意教育小公子,小公子才多大一個小人?
今日朝堂,還真是一個波浪接著一個波浪,非得把滿堂文武顛簸得七葷八素不可。
“泮兒,可願意?”
大王果然不安常理出牌,竟低頭問旁邊的小傢伙,毫不在意男子拒官不尊,也不在意小公子的年齡。
“抱抱。”
杜軒以行動作答,使出求抱抱必殺技,一把撲進男子的懷裡。
大王當即宣佈,新設學館供先生居住,專授公子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