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為一個演員,一個可愛的嬰兒,直接拒絕當然是不妥的,他扯起嗓子張口就來,卻假裝還不會發“娘”的音,將“孃親”擅自篡改成了“親”。
見這貨“親”“親”的叫著,江良人卻是笑顏如花,又在杜軒臉上蓋了許多唇印。
“明日去了學館,泮兒可別去招惹那兩位公子,多聽先生的話。”明起杜軒就要去學館聽先生講學,良人想到這一出,趕緊叮囑道。
春秋戰國,私學大盛。
私學之風發端於孔子,其門下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55歲那年,孔子攜子路等弟子齊出魯國,憑三寸之舌,周遊於列國之間,大倡儒學,主張以德治國治人。
到杜軒穿越重生這個年代,即公元前331年前後,孔子的徒子徒孫亦活躍在當世,和墨子、莊子、孟子等學派大家形成百家爭鳴之勢。
私學風盛,各貴族階層紛紛效仿,遍請先生入門講學,連王宮也不免俗。蘆王即位,效仿先王,亦請了先生入宮,專事後宮公子。
轉天,杜軒穿戴一新,被江良人牽著出了睿寧宮,身後則跟著一群僕從。
小小兒郎上學去,這陣仗確實大了點。
他們並不知道,此時的學館早已人聲鼎沸。杜軒昨日在太和殿的驚人之舉早已在宮中四下傳開,聽說得了大王恩准,公子泮今天就要到學館和公子譯、公子韙同學,後宮一眾宮女和宦官紛紛來到學館,要一睹公子泮的風采。
和宮中其他宮殿建制相似,學館建在梯形夯土之上,地面鋪方磚,四角立柱,木板圍牆,設窗格,開雙門,先生左進,弟子右進。
殿堂之上,正前方立一矮几,几上置竹簡,是為先生講學的典籍;矮几後面置蒲團,供先生盤坐。
殿堂左右兩側亦有案几和蒲團,是後宮諸公子受教的指定位置。目前宮中僅有三位公子,王后所生公子杜譯,年六歲,年齡最大,以長為尊,據左;楚美人所生公子杜韙,年四歲,據右第一位;新弟子公子泮,江良人生,四個月,據右二。
按禮制,其時女子不學,所以大堂兩側多了一道帷幔,供宮中貴人和隨從垂簾於後,以照應諸公子。
先生、公子譯、公子韙已按長幼之序先行落位。
杜軒入得殿來,步伐穩健,按江良人先前交代,直直來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分別向先生和長兄恭敬行了一禮,再盤腿於蒲團上。
隔著帷幔,杜軒聽到一陣驚呼之聲。不用說,一定是自己以嬰兒之軀,行成人之舉,把一眾吃瓜群眾給震住了。
杜軒挺直小腰板,目不斜視,神識探出,好傢伙,帷幔背後來了好多旁聽生。而在他正對面的簾子背後,當中盤坐在著一麗人,很高貴的那種,江良人和另一麗人則分列在其左右。
杜軒已經知道,正中那位,定是後宮之主,王后葉氏,公子譯之母;另一位,自是賢寧宮的楚美人,公子韙之母。
再看那位先生,不及弱冠之年,面色清秀,髮髻高盤於頂,一方帛巾把髮髻包住,多了幾分乾淨利落,少了幾分杜軒印象中的老學究之氣。
和兩個小屁孩同學,著實有辱智商,但演員杜軒得裝出一副欣然往之的做派,既然是大王恩准,他得暫且順了那位國君老子的意思。江良人將自己接回宮中,還把自己認做什麼狗屁公子泮,到底是什麼意圖,他得找到各種機會,小心試探。
聽先生講著“學而時習之”,這貨則開啟了神遊模式。
正遊著,突然暗暗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