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憑什麼當三邊總制?
他是張秉寬的同門師弟?就他?
就算他是張秉寬的師傅,也要靠邊站,再說了,這西北統帥的安排,還能按照誰誰誰的同門來佈置?
這是要把大明的邊關軍務當兒戲嗎?
劉健似乎感覺到了皇帝的惡意,他走出來道:“陛下,唐寅並不合適。”
“哦。”朱祐樘道,“劉閣老,你是否以為,朕與你言笑,其實朕另有人選,只是推薦個不太適合的,先探探你們的口風?”
劉健並不這麼認為,但在場其實很多人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怎麼看,唐寅都不是良選,皇帝也可能只是先說著玩,或者是讓此人先當個目標靶子,再讓後續的人選出來跟他在某些方面做比較。
“你不回答,也是對的,朕怎能兒戲呢?這唐寅,雖沒有在朝當侍郎或是尚書的經驗,但他先前以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廠,也算是有了間接的經驗,提督易州山廠,怎麼說也是實缺,而不是掛職。”
乍一聽,這合情合理。
雖然不是正職的工部右侍郎,但也不能說這個工部右侍郎只是兼職,畢竟提督易州山廠,以前還是掛工部尚書頭銜呢。
這是幹過實事的,也就是說,當過侍郎這一條,他是符合的。
“至於行軍經驗,唐卿家他幾次治軍於遼東,每次都是在第一線,且孤膽深入,從來不懼後路,是乃謀略加身,且有勇有謀。”朱祐樘繼續誇讚唐寅。
這聽著……就讓人覺得彆扭了。
唐寅被困多壁城的事,朝上很多人都知曉,那是唐寅當了孤膽英雄嗎?
他那是迫不得已,再說,他帶的也不是大明的兵馬啊!
每次他帶的,都是朝鮮兵馬,倒是這貨,喜歡在朝鮮境內搞事情。
朱祐樘又道:“他幾次出使藩國,都能堅持立場,且立下功勞,彰顯了國朝的王化之道,撫慰番民。”
這話倒是沒錯,這傢伙喜歡帶人搗亂,居然還把朝鮮國王給推翻了,說他有膽量,那的確也沒毛病。
“朕思來想去,若是以老成持重之人,前去三邊治軍,難免會出現瞻前顧後的情況,反倒是唐寅,從當官開始,就基本上都在邊關或是藩國內,並未沾染朝中儒官的習氣,也不會被這些事所掣肘。”
這話就讓很多人聽了不滿。
咋意思?
我們就是儒官習氣,意思是我們就不適合當三邊總制?
他唐寅因為沒在朝中當過部堂官,就比較適合?意思是我們這群人的習氣都是拖累唄?
朱祐樘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做過一任的薊遼總制,薊州和遼東的軍務,他也能駕輕就熟。”
李東陽終於忍不住出來反駁道:“陛下,如今遼東戰事情況未明,只怕此人還不能調回,且他……從政經驗尚淺,初出茅廬並非優勢,反倒容易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