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邯鄲城,此刻在嬴政的成長過程之中,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終於要登場了,這是一位一生影響嬴政的人物,並且子孫後代都在服侍秦帝國。
王翦的兒子王奔,同父親王翦一起為秦國一統六國,而後,王奔之子王離也是為了秦國,為了秦帝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生命為代價,表達先烈對帝國的忠誠。
王翦的使命,雖然為昭襄王所給於,但是王翦深知,他所效力的,既不是白起,也不是昭襄王,乃是西地之帝國,秦。
秦自從秦嬴建立以後,一直就在西地,不光要忍受中原列國的欺負,還飽受十六路蠻夷的圍攻,當然,周王當年讓秦非子因養馬的功勞而建立秦,其實出發點根本就是讓秦國在西地,為大周分擔蠻夷所帶來的壓力。
建立都沒有起什麼好的心事,更別說別的,當然秦好幾次都差點慘遭滅亡,都是周王帶兵救援,所謂的救援,不過也是支援秦國多一天堅持,分擔壓力也就多一天。
當然,這個世界的原理很簡單,人人的關係,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與利用之間,無利益不成朋友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朋友,無論是自己同誰合作,還是去幫助某人,都是有一個很好的藉口。
父親為何愛孩子,愛的當然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愛,必定有理由,親人之間如此,更別說合作的關係,從而看到此地秦與周之間也是如此的關係。
可是歷代秦國的君主並沒有讓周王,也沒有讓天下失望,他們堅持過來了,並且訓練出了一批樸實的秦國百姓,由於秦國百姓與君主長年累月共患難從而,讓秦國百姓們滿了愛國情懷。
如此強悍的民風,再加上商鞅變法以後,促進了老秦人的熱血,鼓舞了秦人鐵軍的夢想,如此的秦國人,所向披靡。
從而為何白起與王翦,這樣的將領死都會死在秦國,如此的忠誠度,豈非一言兩語可以概括。
所以當下如此心志的王翦,心底一心想的就是帝國的未來,帝國的命運榮譽與明天,帶著沉重的步伐與堅定的信念,王翦一路向北,在趙國邯鄲城裡王翦第一次見到了嬴政。
“嬴政!他就是未來秦國的希望,也是我王託付給王翦最重要的使命”話語少時,王翦從口袋裡掏出了玉墜,上面清晰刻有帝師倆字,充分證明昭襄王對王翦的信任之情懷。
當然至於王為何如此信任王翦,似乎也是個迷也許,是王多年看人的經驗,王相信自己不會看錯這位秦國人王翦。
當此時,白起的身影也出現在邯鄲城內,讓王翦意想不到的是,趙國有兩位重要臣子也出現在此地他們分別是,廉頗與李牧。
第一次,也是最難得的一幕,誰又想到,在這位小嬴政的四方,站列的居然是戰國四大名將。
此刻白起所站在的方位是嬴政的東邊,而王翦所在之方向乃嬴政的西邊,李牧所站立的地方正好為嬴政的南面,而廉頗所在的方位乃嬴政的北面。
此刻的秦國與趙國關係甚好,所以不以為然,大家似乎都沒有什麼敵意,可是個人心中卻非常明白這個秦國與趙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早晚難免一戰,因為,一山不容二虎,這是從亙古開始不變的自然法則。
四位將軍所在之地,隨後什麼也沒有意識到的嬴政,則是進入房屋,四人不約而同的策馬離去。
邯鄲城西南,也就是秦國與趙國接囊的方向,正好有青草地也有河流,四位將軍緩步前行目視河水而馬則在飲水。
廉頗而道:“秦國將軍來到趙國也不吱個聲,好歹趙國也會招待一下將軍們”
白起而道:“素聞廉頗將軍重視禮儀,今日一見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