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後世,18世紀末的紐約還遠遠當不起【都市】二字所象徵的繁華氣象。
荷蘭人花了半個世紀在東河與哈德孫河的交匯處建起他們的新阿姆斯特丹,英國人奪走她,推倒了城牆,在牆的遺址平整出一條大道。
華爾街(wallstr.)至此成為紐約的緯線,街南的荷蘭城是下城,街北的英國城是上城。
英國人不喜歡荷蘭城與英國城的叫法,為了宣示他們對整座紐約的主權,他們又在紐約規劃出三條經線。
下城的經線是寬街(broadstr.),呈弧型連線港口與華爾街,起點指向千帆過盡的紐約港,終點設在城市的心臟市政廳。
上城的經線是皇后大道(queenstr.),從華爾街的聯邦廳一直沿升到郊區。
第三條經線是紐約的另一條寬街。
百老匯大街(broadwaystr.)是紐約唯一橫跨過上下兩城的通途大道,一頭系在紐約的過去喬治堡,一頭奔向紐約的未來,那片廣袤的尚未開發的曼哈頓原野。
說到底,村莊和森林依舊佔據著曼哈頓大約3/4的土地,美國人所繼承的紐約其實不過是區區的3700英畝(約15平方公里)的面積而已。
美國人把他們的紐約細分為六個大區。
皇后大道以東是新港區,皇后大道以北是郊區,皇后大道以西華爾街寬街以東是東區,百老匯大街以西是西區,東區與西區中間又以華爾街為界,分割出南區和北區。
德雷克商會的墨丘利莊園座落在東區下城,位置在華爾街、新港區與東河的交匯,地處於東極。
與它對應的西極則是紐約的駐軍所,就是那座百老匯大街的起點,深受荷蘭、英國、美國三代軍人青睞與信任的石質稜堡喬治堡。
喬治堡始建於1625年,是荷蘭人在曼哈頓島上建造的第一座人工建築和軍用設施,起初只是一座木質的方型堡壘。
想當年第一任新尼德蘭總督彼德.米紐特依靠這座簡陋的堡壘與當地的勒納佩人交戰,憑著火槍與大炮十數次擊退土著的進攻,成功把他們逼到了談判桌前,並用60荷蘭盾和一些廉價的廢品買下了整座曼哈頓島的所有權。
1626年,荷蘭人正式定居曼哈頓,首批居民僅300人。為了防備勒納佩人隨時可能出現的智商上線(劃掉)背信棄義,他們一刻不停地加固堡壘,用了大約10年把原來的方堡建成了現在的稜堡。
然而他們最終也沒有等來勒納佩人的攻擊,1664年,英國艦隊入侵哈德孫河,用摧枯拉朽的艦炮把木質稜堡拆成焦土,新尼德蘭總督彼得.斯特伊維桑特自知無力抵抗,舉手投降。
紐約易主之後,新來的英國人同樣看中了這片象徵荷蘭人脊樑的焦黑廢墟,大量勒納佩人被捕為奴隸,在原址的基礎上建造起更加雄偉的石質稜堡。
新堡在1700年前後建成,包括堡壘、城牆、炮臺、護城河、揚坡道等一系列防禦工事在內,統稱為喬治堡。
新的喬治堡自此成為紐約的岸防核心與陸軍駐地,在紐約人民的殷殷期盼下,先於獨立戰爭初期和平反正,又在英軍捲土重來的關頭二次反正。
等到戰爭結束,英軍撤離的前夜,它又被第二次以和平的方式移交給美國人,搖身一變從英國殖民者的守護神變成了美邦聯的國都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