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連幾次,每每當他準備宣佈決定的時候,漢密爾頓和那位美麗的,自帶面部虛化特效的所羅門小姐就會蹦出來,彷彿在暗示著什麼,或是在提醒著什麼。
是什麼呢?被忽略的東西……
這一次,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以臨時財務部部長的身份被華盛頓選為隨員,在總統辦公室與瓦爾基里的正式溝通中,他入選的原因是【華盛頓將軍希望在本次北巡中與各州討論國稅與政府債務問題】。
也是透過這個渠道,洛林才得知波士頓只是華盛頓本次外巡的首站,他將以波士頓為起點走訪整個美國中北部,直到參觀完國府特區的建設情況才會起程返回紐約,整個日程預計超過兩個月。
華盛頓在外面待多久和洛林沒有太多關係,他的任務只是把華盛頓送到波士頓,之後,總統團隊會轉道陸上,對瓦爾基里的僱傭也會到此為止。
關鍵是漢密爾頓。
總統隨員中與海軍有關的將軍足有三人,分別是海軍部長迪維斯上將,副總參謀長靈格斯中將和負責護航艦隊的史密斯中將。
由漢密爾頓來傳達海軍振興計劃的答辯是奇怪的,因為他的職務與海軍幾乎沒有關係,本人也對海洋事務一竅不通。
當然也沒有那麼奇怪。畢竟縱觀整個美國政府,他和洛林的私交最好,雙方還是海事集團巴爾的摩船廠公開的合夥人。
如果美國想借重這層親近爭取折扣,漢密爾頓出現在答辯也屬於合情合理的。
但是區區傳訊……
這種小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海軍將校或是辦公室秘書來做更合適。
漢密爾頓毛遂自薦的可能性非常小。
大家都是成年人,因私廢公的事不是不會做,但絕不會在敏感的節點主動去做。
漢密爾頓在海事集團擁有真金白銀的股份,在合同真正敲定之前,特別是企劃答辯的前夕,他任何主動的行為都會被動地烙上為私謀的標籤。
這種猜忌是客觀的,必然的,不會以他的操守、行為而改變,就算他公開放棄股份,猜忌也必然存在。
因此漢密爾頓的行動背後必然有華盛頓的影子,既然如此,那他的出現就一定會帶有某種意義,若是再結合那位刻意被引見的所羅門小姐……
財務顧問,海姆.所羅門的繼承人,波士頓的船廠和船材加工廠……
一道靈光從洛林的腦海中劃過,他終於明白了華盛頓的用意。
在這場正式的答辯會,或許華盛頓要的根本不是【說服】,而是【知道】。
可如果真是如此,華盛頓就等同於剝奪了洛林追求利潤的權利,單純的【知道】會讓話術無從安放,他該怎麼保證洛林會接受這份不平等的條件?
除非,【說服】已經不再必要,在答辯之前,美國就已經有了答案。
“真是繞了好大一個圈子啊……”洛林暗暗地嘁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