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中歇三 (1 / 2)

忐忑不安中,邁阿密篇迎來結束。

&nmmm……為什麼要說忐忑不安,因為那就是每次開小劇場的我真實的心情寫照。

前面就說過,在處理小劇場的時候,我會選擇和正文不太一樣的架構方式。

小劇場中洛林的立場和需求會被弱化,就像DAY(日程)的主線明面上是亞查林的狗血秀,背後是整個萬聖節行動的銜接;BEACON(道標)直接是波士頓的勢力傾軋,洛林只是在其中隨波逐流。

這次的REBIRTH(新生)則是接續前頭整個邁阿密篇的故事,最終標向是邁阿密鎮的蛻變和佛羅里達的歷史程序。

我承認,這是個又大又空,而且看起來一點也不好玩的主題。

為了讓故事儘可能好玩一點,我選擇了兩個真實的歷史時期作為魔改原型。

一個是發生在19世紀的三次塞米諾爾戰爭。

歷史中,塞米諾爾人打劫了美國人的一艘商船(河谷村慘案和法芙娜強襲),美國人組建了2000人的遠征軍,在800僕從軍的協助下掃蕩了佛羅里達的塞米諾爾村落(卡特琳娜遠征),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

這是一次誰都沒落好的戰爭,塞米諾爾人被自己的第三任白人宿敵嚇破了膽,美國人也認識到,光憑白人的力量戰勝不了擁有大澤的印第安人。

所以才有了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洛林分化和義勇軍反擊),美國人放棄了親手收取佛羅里達的念想,轉而分化挑撥印第安人內戰。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持續了七年,印第安人損失了90%以上的人口,美國人在初期指導了戰爭,在製造了足夠的仇恨,也就是奪取了北佛羅里達後抽身離場,轉入幕後繼續挑唆(圖塞拉中道止戰),是導致這場戰爭失去底線,印第安人幾乎滅絕的主因。

再然後的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就是單純的種族滅絕了。

三次戰爭過後,曾經統治佛羅里達,人口高達百萬的塞米諾爾人只剩下零星遺民,美國人把大澤地劃為塞米諾爾保護區,善良地把人類像珍稀動物一樣“妥善地保護”了起來。

不予置評。

另一個歷史時期則是20世紀初,鐵路大亨亨利.弗拉格勒憑一己之力建成並實現了邁阿密的第一次繁榮。

在歷史上,這座城市1896年才正式建市,建成時人口344人,1920年就達到了近30000人。

是弗拉格勒成就了邁阿密,在當時,邁阿密市民一致希望把城市改名為“弗拉格勒”,他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有一說一,畢竟弗拉格勒和洛林的歷史時期不同,行業和需求也不一樣,所以這個片段準確來說算不得魔改,我只是借取了財閥力量對邁阿密發展的奠基意義,僅此而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