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洛林不同,從小被正統騎士教養所薰陶的卡特琳娜在自我管控上更嚴謹。
沒有意外的話,她在指揮艦隊的時候總會穩穩待在專門闢給提督使用的艉樓三層指揮席,掌控頭頂的三桅旗令,輕易不會干擾同在一艦的艦長指揮體系的工作。
就好像現在這樣。
數年前的走私行動基本確立了洛林團隊的指揮序列,雖然嚴格來說,那只是道標號一艦的艦長序列。
但隨著直屬艦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德雷克旗下艦隊普遍適用的唯一提督模式在這支以高速靈動為本的艦隊中逐漸顯現出這樣或那樣的遲鈍,逼迫洛林不得不考慮指揮系統升級的事。
而洛林的應對也很簡單,那就是以道標號的艦長序列為基礎改頭換面,同時仿照海軍,組建副提督團加強副提督對艦隊的掌控能力。
升格後的直屬艦隊指揮體系正式進化成動態的體系,分成單艦,(六艦以下)小艦隊,和(七艦以上)大艦隊三種定位。
單艦行動時,洛林艦長,卡特琳娜大副,貝爾舵手兼後甲板指揮,克倫船工兼前甲板指揮。
小艦隊行動時,洛林為提督,卡特琳娜為旗艦艦長,貝爾在原有職務的基礎上增補到第二提督序列,克倫調整為大副,放棄船工職務,全身心主持前甲板指揮工作。
到了大艦隊行動時,洛林為提督兼旗艦艦長,卡特琳娜離艦為副提督,貝爾依舊是第二提督序列,和小艦隊模式保持一致,克倫在小艦隊模式以外增補入第二旗艦艦長序列。
也就是說,一旦洛林處在不適合指揮的狀態,將由副提督卡特琳娜指揮艦隊,旗艦艦長則是克倫,實行旗艦與艦隊兩套班子的海軍模式。
貝爾的第二提督則特殊一些。
因為洛林和貝爾都是風格獨特且突出的艦隊指揮,為了保證艦隊不會因為指揮體系的調整而產生混亂,貝爾只有在啟航前,且洛林處在不適合指揮的狀態才會履行提督工作,戰時不會。
這套指揮體系已經實行了整整兩年,配合洛林旗艦上成體系的海員輪替,早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提督指揮團、副提督指揮團和旗艦海員團體這三套獨立又依存的指揮體系。
這其中,除了貝爾直到討伐德里基時才第一次真正指揮成規模的艦隊海戰,剩下無論是卡特琳娜和克倫,還是三套指揮體系之間的協同合作都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
作為副提督,從洛林把警戒級別調整到三級開始,卡特琳娜就從瓦爾基里上轉移到她的副提督艦亞爾薇特號。
亞爾薇特號的行進位置在W型右凹位置的中後段,這裡能夠輕晰掌控艦隊後陣的運轉情況,進行細微及時的調整。
在風帆時代,這是保證臨戰陣形不會在行進過程中過度扭曲,以至於未及戰,先解體的不二法門。
卡特琳娜站在她的指揮席,火紅色的頭髮迎風飄蕩。
“通知賊鷗號,她偏航了,讓領航重新校對行進方向。”
“是!”
“軍艦鳥號的速度太快,她正在把整支左列帶散,讓艦長注意艦列間距。”
“是!”
“副提督,賊鷗號回覆收悉,已調整右舵三度,領航員正在校對方向。”
卡特琳娜點點頭:“讓亞爾薇特幫幫他們,海鳥級上的海員畢業時間普遍短,雖說在維京群島剿過海盜,但這種長距離臨戰行進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