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穿行的艱難遠超過了洛林的想像。
在特里尼河灣匯合了先遣的補給船隊後,登陸部隊終於解決了捉襟見肘的運力問題。
每個士兵都能坐在船上溯流而上,不必再深入危機四伏的叢林,不必再用自己的運氣去挑戰諸如森蚺、美洲豹一類恐怖猛獸和那些色彩鮮豔的絕世毒蟲的胃口。
但這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路程就能一帆風順,高枕無憂。
枯水季,聖胡安河的通航環境比所有人預料的都要更差。
河口處的水深尚有兩到三米,等到了特里尼河灣,驟然變寬的河水就只剩下有限的一米出頭。
這個深度等若在不斷挑戰著10米級和15米級的吃水極限,河床上稍有變故,這些至關重要的大船就極易擱淺。
更何況富含水生物的河水碧綠如油,並不清澈,哪怕水深再淺也無法以肉眼一見到底。
河床的狀況如何?是否符合通航標準?
各種不可見與不可知的疑虛讓登陸部隊始終脫不出兢兢戰戰的狀態,不僅在速度上沒有明顯的提升,就算是精神,也漸漸回到了第一日時的高壓狀態。
納爾遜敏銳地察覺到了隊伍的擔憂。
他和洛林、斯賓塞商議了一番,一如往常般承擔起最重的責任。
行進佇列由此調整,納爾遜和他的衛隊轉移到大麗菊號,成為整個船隊的開路先鋒。
只要在航行狀態,就有五名水手站在船頭,以輻射狀向水下探入臨時加設的撐杆,向前3米,向下1米,正好符合大麗菊和仙人掌號的吃水和轉向距離。
大麗菊後,仙人掌號亦步亦趨,隨後是之前的船隊,由巴託掌控。
洛林和他的蒼青露珠號墜到隊尾,負責監控幾乎不可能出現的追擊。他還有了一個新望手,已經徹底完成調教的活牲先生,斯賓塞的副官,陸軍少尉弗里曼尼。
夜宿於河。
今天是溯流而上的第七天,船隊行進到萊斯灣。
萊斯灣是聖胡安河中段的一段連續彎,水流在兩岸沖刷出一片的灘塗。
豐水季時這裡的水流應該湍急,要不然生命力如此頑強的雨林植物也不至於放過這片營養豐富的淤灘泥地。
但眼下是枯水季。
混沌的水流平緩無波,翻卷著泥煙,看不出一絲激盪。
土著水手說這種灘塗是雨林動物常見的飲水點,也是美洲鱷天然的獵場。
這種群居的獵食者往往埋伏在水下,藏身於洞穴,天然的保護色和喜靜的習性讓它們極難被人眼分辨,可一但行動起來,它們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速度也遠遠超出乎人的想象。
為了安全起見,洛林建議把夜宿點設定在遠離灘塗的河面,所有的船用纜繩纏緊,搭建出相對穩定的浮島,以大船在外,小船在內。
這是為了保護那些脆弱的小艇。
滿載的小艇吃水很深?幹舷離水面不足20厘米?那種無遮無攔的狀態導致船上的人缺乏保護,一旦被捕食者突襲?船上的14個人連躲避的空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