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層面的算計上,洛林自信自己敵不過那些青史留名的精英和能人。
但美國也有其不可迴避的缺陷。
他們太年輕了,無論作為國家還是個人,他們的背景都太乾淨,根本沒有足夠的參照來判斷一些世界陰暗面的問題。
偏偏,他們這次自不量力地栽了進來。
為了加大籌碼,誘惑洛林接下波士頓的合同,他們正試圖用慣常的政治手段來調和兩個海盜的矛盾。
這件事,滑天下之大稽。
誠然,洛林並不否認亞當斯對棉布傑克的分析。
這個海盜王不計成本地為弗吉尼亞民兵輸送軍火,肯定是心懷著上岸的美好願望。
但是!
海盜是暴徒。
包括洛林在內,他們根本就不是以理性為本的政治生物。在那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尊嚴和威望的價值都遠比金錢要大得多得多。來
棉布傑克是絕對不會向洛林贖買和平的,哪怕洛林的開價只有一個便士,只要他交了錢,就意味著其苦心經營多年的威望將徹底崩壞。
失去了威望的海盜王有可能堅持到美國勝利麼?
如果不能活著到美國勝利,他的一切所做所為,付出代價,承受屈辱又能有什麼意義?
要是連意義都失去了,他又何必非要自取其辱呢?
根本,沒有,任何,必要!
這個世界真正的強國都懂得海盜的思維。
海盜的世界裡其實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苟合,所謂的贖買和平,從誕生伊始就只是甘居人下者向上位者輸誠的遮掩而已。
只是,美國並不懂得。
這份認知的缺陷無關乎智力,純粹是因為經驗和思維模式的差異而構成的視野盲區。
他們無法理解這種殘暴的非理性的處事原則,只能一相情願地依照政治領域的生態環境,認為在足夠的壓力和利益下,沒有什麼東西真正不可以被放棄。
想到這兒,洛林微微側過頭,用最真誠的姿態注視起亞當斯充滿激情與誠摯的臉龐。
“肯維,你需要提出條件!作為這次衝突的受害方,你的條件將成為促成這次和解的第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