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虛大師一行人返回寺裡,便有小沙彌匆匆來報:“方丈,不好了。”
“何事如此驚慌?”淨虛大師輕聲問道。
小沙彌慌不迭的道:“方丈,你快去看看吧。”
一行人趕到大殿後院,那棵已經幾百年的菩提樹,竟是光禿禿的,有將死之相。
方丈大驚,和師弟淨空對視一眼,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師弟,終究還是躲不過。”
淨空長嘆一聲:“師兄,佛門之人不該如此,盛衰與否,氣運流轉之事,乃是自然之理,天寧寺若真命數定矣,一切順其自然吧。”
方丈點頭稱是:“師弟所言極是。”
……
回去的路上,李賢走的挺慢,騎著馬,緩步慢行,拿出淨空大師所贈之物,一頁一頁的翻著曲譜和當年那位高僧的音律心得。
隨手拿出玉簫,試著吹了幾首曲子。
群山環繞,林間幽幽,四周也無一人。
玉簫的聲音響徹山谷,偶爾驚起幾隻不知名的鳥兒撲閃著翅膀高速飛走。
李賢自嘲的一笑,若不是騎的是馬,而不是牛的話,真有點小牧童的味道。
高僧果然是高僧,這些曲子大多都是這世間難見的精妙曲子,皆是那位高僧畢生之力所著,騎在馬上的李賢一時間連吹了好幾首曲子,不知不知覺已經是中午了。
在青臺縣租馬的地方還了馬,李賢趕回朝天宗。
在山下望著巍峨曉月峰,李賢興致又起,將已經爛熟於胸的曲子繼續不緊不慢吹著。
一群朝天宗附近村莊民戶七八人,走在山路上,聽到了玉簫的聲音。
鄉里人,沒多大學問,也沒時間和情趣去培養陽春白雪的興趣,音樂與他們而言太過遙遠。
不會鑑賞,卻也有基本的辨別好聽不好聽的能力,有人砸吧著嘴唇說:“真好聽。”
有人跟著附和:“確實好聽。”
但也有沒什麼音樂細胞,或者天生對音樂沒什麼興趣和好奇的傢伙不屑道:“好聽個屁,有啥好聽的,能當飯吃還是咋的?”
眾人也不反駁,靠山吃山,一輩子活在大山裡的人,爭論音樂還不如聊聊村裡哪個女人最水靈。
說著笑著的七八個人都是去山下青臺縣縣城辦事,對突然出現的曲子,也不怎麼在意,權當枯燥的山路上一個小小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