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之後引來了許多連鎖反應。
龜茲城外的伏擊戰不是一城之戰,它只是整個棋盤上某個角落的廝殺。
真正的大局不在安西,而在河西和隴右兩鎮。攻陷於闐轉戰龜茲和焉耆的三萬吐蕃軍其作用是為了牽制安西和北庭都護府的兵力,吐蕃的主力大軍真正要攻打的是河西和隴右。
然而顧青指揮的這一場大勝,卻把整個西域的棋局攪亂了。
三萬吐蕃軍剛攻下於闐,便被顧青全殲了兩萬,剩下的一萬多半轉戰去了焉耆,高仙芝領著安西軍在焉耆氣定神閒地等著他們,不出意外的話,這一萬吐蕃軍也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精心佈置的一盤棋,開局就輸了先機,三萬吐蕃軍如羊入虎口,有去無回。那麼吐蕃還敢集結重兵攻打河西和隴右嗎?
顧青思慮許久,如果吐蕃主帥不是智障的話,應該會果斷取消攻打計劃。
三萬吐蕃軍被滅,對吐蕃來說已是重創了,可以肯定兩三年內吐蕃不敢再有大動作。
所以顧青這場大勝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殲敵,而在於用實力撲滅了吐蕃進軍大唐的計劃,消弭了一場更大的兵災。
下面的將士眼裡看到的只是這場勝利,悄悄掰著手指細數自己能得到多少賞賜,顧青卻看得更遠。
顧青能看到的,遠在長安的李隆基同樣也能看到,這場勝利意義重大,李隆基會如何封賞他呢?
從內心來說,顧青不願李隆基封賞,最好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
封賞越多,官爵越高,李隆基對他的猜忌就會越甚,亂世即將到來,顧青寧願低調地當個侯爺,悶不出聲地發展實力,不願太過亮眼而被長安的君臣矚目。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為了撲滅戰亂,各種官職和爵位不要錢似的一通亂封,過不了兩年,官職和爵位都會變得像不值錢的爛白菜似的,顧青對此毫無興趣。
兩年後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手中有兵,有地盤,有左右局勢的實力。
當實力達到一個巔峰的狀態時,官職和爵位可以自己寫,自己封。
大戰之後的第三天,各種善後事宜已處理完畢,清點後的戰損以及俘虜戰利品等各種名冊清單都呈到顧青手中,批閱,核實,審查等等,這些繁瑣的事情顧青必須親力親為。
所有將士回到龜茲城的第二天,顧青召集眾將士在校場上大聲宣佈此戰軍功排名。
常忠等主要將領的軍功是報上朝廷的,並不在此列。
軍功排名的物件是普通的將士,按照戰前宣佈的賞賜,一共賞賜了一百一十名,首功者是左衛一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此人是神射手,此戰他躲在暗處,一共射殺了大約三十多名吐蕃大小將領,可以說他以一人之力打亂了吐蕃半支軍隊的指揮系統,為接下來的吐蕃軍敗退埋下了伏筆,被顧青親自定為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