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也是江湖> 第240章 茶路上的燈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0章 茶路上的燈塔 (2 / 3)

沒想到這引路人還挺倔,也很仗義,爽朗地說,價是講好的,多一文不要,少一文不行。如果覺得他這個人還可交,以後每次過河都找他比什麼都好。

從殺虎口到歸綏一共有三條路,東路、西路和中路,燕濤根據譚五的意見,選得是東路。因為歸綏相對殺虎口是西南方向,東路也被一些人稱為北路。

這也是一條官道,朝廷設定了驛站。殺虎口往前一百里至和林格爾驛站,殺虎口與和林格爾驛站之間的腰站為新店子驛站,和林格爾驛站往前五十里至薩爾沁驛站,六十里至歸化驛站,五里至綏遠城。這也是著名的走西口最重要的一條通路。

一個國家的民族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在各民族中,蒙古族和漢族的關係尤其融洽。前邊說過,走西口的先民,為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應該感謝走西口的先民。歷史應該記住他們,後人應該記住他們。

燕濤原想,一出殺虎口便是茫茫大漠或者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還真不是。一路上不遠就一個村落,還有大片的田地。簡直和內地沒有多大區別。人也是,有漢人也有蒙人。甚至可以看到,田地裡勞做的有很多蒙人。看來在兩個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生產方式也融合在了一起。

漢族的移民,把農耕帶到了塞外。農耕肯定比漁獵處於更高的發展階段,比起畜牧,可能也能更多的為生產者帶來利益。生活的安定,肯定比遊牧遷移更有吸引力,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一路上,燕濤特別注意一路上的地形地貌,留心可能遭受伏擊的地點。很明顯這一帶屬於山地和大漠的過度地帶,地勢起伏綿延,溝溝壑壑、小河小溪眾多,大一點的河都建有石橋。

雖然是官道,路況並不好,據路人說,這路每年都要修。一行人不急於趕路,二百多里路走了三天。

歸綏是歸化和綏遠兩座城的合稱,常被稱之為“青城”,也就是現今的呼和浩特。

這裡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多處遠古人類活動的遺蹟。這裡是胡服騎射的發生地,也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

西漢漢武帝時,在這裡興建過軍城。

唐代這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

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

公元12世紀初,女真滅遼建金,這裡仍稱豐州。是當時的軍事重鎮,也是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的州邑之一。

元朝建立後,豐州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元人劉秉忠詩曰:“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寫的就是當時的熱鬧景象。

元亡明興,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往嶺北地區,明朝在漠南地區先後設定了衛所40多處,分別為十三大塞王轄區。這裡屬晉王轄區,為東勝衛所在地。

韃靼在天順年間(1457-1464)開始又規模地進入河套。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多地和漠南地區。

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那個時候,這裡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漢蒙在這裡互市友好。

清初,三娘子城焚燬。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5裡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後將歸化和綏遠合併,稱歸綏,設歸綏道,劃歸山西管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