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坦然回覆道。
大虞朝的局勢之複雜,同明末有得一拼。
官員屬於哪個黨派,很多時候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和所在的位置決定。
“能夠有這份認識,看來你確實長進了。
京中的局勢,比你看到的還要複雜。
陛下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大家有些跟不上節奏,才有現在的混亂。
不過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年少氣盛,做事略微急躁了一些。”
鎮遠侯的話把李牧嚇了一跳,看似在為天元帝辯護,實際上語氣中充斥著濃濃的怨氣。
大虞朝雖然不以言獲罪,但直接非議皇帝,傳了出去依舊是不小的麻煩。
敢公開拿出來說,除了酒精的刺激外,恐怕也是不滿情緒積攢到了極限。
聯想到天元帝繼位後的一系列操作,李牧瞬間表示理解。
今上繼位之後,迫不及待的宣佈改革,頒佈了一系列政策。
《裁撤冗員》、《宗室制度改革》、《開徵礦稅》、《改組京營》……
單獨來看的話,每一項改革,都對大虞朝意義重大。
作為和朝廷深度捆綁的勳貴,最不希望看到局勢滑落,對大部分改革措施都是支援的。
一度李原還是改革派的中堅力量,直到去年皇帝下令《改組京營》。
當時李牧還在漢中守孝,對具體情況不是很瞭解,反正最終結果是勳貴集團損失慘重。
按照皇帝的意志,以十二團營為核心的京營被削減了三成編制,從京營和邊軍中抽調精銳組建了五軍營。
單純的軍事改組問題也不大,關鍵矛盾點在於人事任命上。
五軍營的主要將領多是從邊地提拔,勳貴子弟只佔據了邊緣崗位,幾乎被排除在了權力中樞。
哪怕事後皇帝做出了安撫,可這種不信任的做法,還是令人勳貴們寒心。
皇帝和勳貴出現裂痕,這樣的好機會,文官集團自然不會錯過。
大量的資源向五軍營傾斜,本就話語權有限的勳貴集團,在朝中的份量進一步降低。
核心利益受損,原本堅定支援皇帝的勳貴們,立場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叔父,請放心。
這次來京師,我就是為了履職,其他的事一律和我無關。
除了等待朝廷任命外,其他時間就在府中待著!”
李牧當即表態道。
涉及皇帝的敏感話題,他可不敢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