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僵持多長時間,緊接著是第三輪反攻。
看得李牧都不知道,對方統帥腦子裡在想啥。
組織反攻沒有問題,可最起碼也要講究技巧。
明知道敵人用的是排槍戰術,最少衝鋒的時候,也要分散一下隊伍。
結成軍陣對攻,遇上老式軍隊沒問題。
遇上成規模的火器部隊,那就是妥妥的送人頭。
火銃填充需要時間不假,可問題是現在的廣西兵,足足分了五個批次。
第一隊三發射擊完後,第二隊立即補上,依次不斷的輪換。
等到一輪射擊完,第一隊已經完成了彈藥填充。
“大人,對面的叛軍將領,應該是和其他官軍交手次數多了。
憑藉經驗的指揮戰鬥,根本不知道我們改變了戰術。
妄想著消耗完我們的彈藥後,憑藉兵力優勢進行近戰廝殺!”
蘭林傑開口點評道。
事實上,真要是近戰廝殺,雙方依舊存在很大的差距。
不說日常訓練上的差距,光看兩軍的甲冑比例,就知道其中的差別。
李牧帶過來的兩萬大軍,不說人人甲冑加身,最少一半計程車兵身著鎧甲。
對面的叛軍,能夠湊出兩千副鎧甲都是奇蹟,搞不好一千副都湊不齊。
“敵人黔驢技窮,直接給城中發訊號,讓他們也參戰吧!”
李牧淡定的下令道。
在決戰爆發前,敵軍已經強攻衡陽數日,三五千的傷亡肯定少不了。
在剛才的幾輪送人頭行動中,折損的兵力也有五六千。
兩次相加,這就去了一萬。
冷兵器時代,戰鬥減員十分之一,已經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數字。
再添上一把火,就要逼近叛軍的承受極限。
事實上,眼前的戰鬥並不理想。
受限於船舶太小,無法承受火炮的後坐力。
不然再從江面上提供火力支援,配合大軍的行動,戰鬥還會進行的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