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裁撤冗官的訊息擴散,無數官員紛紛忙碌起來,一時間所有重臣的門庭都變得熱鬧起來。
大虞朝建立初期,文武加在一起也不過兩萬多人。
發展到現在,光文官數量就超過了五萬,加上武將直接突破十萬大關。
因為增加衙門數量,或者是部門工作量增加,增設的崗位大約有一萬多個。
這部分官員的增加,屬於皇權不斷強化的結果。
理論狀態下,大虞朝只需要四萬名官員,就可以很好的保證機構運轉。
對比現有的官員數量,人員臃腫程度可想而知。
聽到朝廷要裁員,閒散部門的官員,就沒幾個不慌的。
一年半載不去一次衙門,都不影響部門的運轉。
如果他們都不算冗官,那麼天下就沒有冗官。
站在大局的角度考慮,只要不裁撤到自己頭上,大家都是支援的。
內閣的計劃很好,到了具體執行過程中,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大虞終歸是一個人情社會,京師官員第一時間收到訊息,提前就進行了活動。
到處都是託人情的,除了勸退了幾十名年邁的官員致仕外。
內閣定下的裁員計劃,在京中剛剛開始實施,就受到了阻礙。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朝廷要裁撤的是冗官,只要讓自己變得不是冗官就行了。
找上司溝通一下,在衙門內部細化一下職權。
讓閒著的眾人,也有一份事情做,那麼冗官問題就不復存在。
把流程搞得複雜一點兒,冷衙門也可以每天都忙碌起來。
真正幹活的還是那些人,增加出來的業務量,主要是負責在旁邊挑刺。
為了保住官位,那些平常不去衙門的官員,也過上了每天早出晚歸的生活。
一時間京中大小衙門都忙碌起來,甭管是不是瞎忙活,反正衙門中確實找不到閒人。
看上去是一片生機勃勃,唯獨苦了那幫幹活的官員。
多了一群祖宗在旁邊指手畫腳,本就不高的工作效率,變得越發拉胯。
京中裁員受阻,但內閣分派的任務,吏部還是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