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上一年半載,不光能夠填上省裡原來的虧空,還可以大賺一筆。
巨大的利益擺在面前,廣東省的官員對鎮壓叛軍,自然不會積極。
包括主戰的布政使,也只是因為政治需要,在口上叫囂著出兵,沒有任何實質性行動。
不過巡撫衙門,既然對外宣佈擁有大軍二十五萬,李牧就當他們是真的。
以紙面數字計算,自己帶著部隊離開,當地還有二十三萬大軍,理論上足以應付任何突發情況。
未來廣東戰事發生變故,那也是和他沒關係。
“李參將,您就不要裝糊塗了。
地方上的衛所部隊,真實兵力有多少,您是知道的。
福建和江西的十萬援軍,真實兵力加起來還不到三萬。
名義上的二十五萬大軍,真實兵力能有一半,那都是諸將治軍有方。
其中的可戰之兵,頂多不過四五萬。
一旦淮安營和揚州營離開,廣東的軍事實力,就會銳減……”
不等謝承翰說完,李牧就開口打斷道。
“謝指揮,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
巡撫衙門說廣東有二十五萬大軍,那就是二十五萬大軍,一兵一卒都不能少。
軍中諸將皆是悍勇之士,二十五萬大軍就是二十五萬戰兵,絕對不摻雜半點兒水份!
好了,本將還有軍務要忙,就不挽留諸位了。”
一套政治正確拳,打懵了眾人之後,李牧直接轉身離去。
……
就在李牧籌劃廣西之戰時,京中的政治鬥爭,再次拉開了新的一頁。
先是八大輔臣之一,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左光恩,從獄中放歸後自縊在家中。
接著司馬懿篡權的舊聞,又成了京中的熱門話題,矛頭直指首輔龐亨升。
不過相比倒下的左光恩,龐首輔的根基,明顯要穩的多。
再怎麼強行拉著和司馬懿對比,除了兩者的年齡都很大外,共同點其實並不多。
除了少數腦子不好的人相信外,更多的人只當是一場鬧劇。
司馬懿能夠篡權,那是數十年大權在握,長期經營下來的結果。
龐閣老就一純粹的文官,就算心中有想法,也沒有付出實踐的能力。 別說是篡權奪位,連權傾朝野都還差點兒意思。
即便是少了一人,七大輔臣之間,依舊在權力上相互制衡,無非文官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更重了一些。
外界可以不當一回事,作為當事人的龐亨升,卻被嚇的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