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燕國的民眾來說,也許他們註定要經受許多災難了。這幾年本來就收成不好,缺衣少穿,還屢次遭受北胡人的侵襲,時不時就弄得人心惶惶的。而燕國王室卻並不體恤他們的艱難。不管年景好還是不好,也不管他們能不能過的下去,該收的賦稅卻一分也不能少。
現在的燕王,已經在位二十多年了。在早些年的時候,他還是具有一定能力的。曾經為了抗擊北胡,聯合趙國共同作戰。為保衛北方邊境的安寧和民眾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然而,隨著他年紀的逐漸衰老,曾經的雄心壯志已經完全消失。現在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或者是為了越來越難滿足的窮奢極欲。
橫徵暴斂,殘酷多疑。並且性格也越來越善變,經常會為了一點兒小事兒而處死臣子或者是後宮的姬妾,身邊人幾乎是人人自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伺候。
普通民眾沒有人知道,他們的這位君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多疑,就如同沒有人明白燕國為什麼要不停地發動對外戰爭一樣。半年之前對趙國出兵,而現在又去攻打齊國。
在春天時候發動的對趙國戰爭,以燕國付出沉重代價而結束。本來曾經同仇敵愾一起作戰胡騎的這兩個國家,終於還是走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這樣的結果,讓許多臣民的心中,感受到了異常的沉重。
其實,就連燕國軍中,也有很多人並不願意與趙國為敵。燕趙兩國曆史淵源長久,不管從習俗還是民間交往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趙王楚烈剛死的情況下,燕國就忽然發動對趙國的進攻。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令人很失望的舉動。
而在這樣的情形下,燕軍兵敗失地,繼而遭受趙國的報復,好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起碼在燕國民眾看來,這本來就是燕國決策失誤而造成的。這一切的責任,都應該有燕王本人承擔。如今卻要無辜的民眾來承受戰火和死亡的威脅,許多人的心裡都對他充滿了怨恨。
尤其是在如此危急的時刻,燕王和他的大臣們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竟然利令智昏到繼續派兵出征。置趙國和胡騎的威脅於不顧,三萬多精銳大軍跟著秦國的軍隊去打齊國了!
在燕國王廷內外,當然也有許多眼光高遠之士。他們早就發覺了燕王四處征戰所帶來的巨大隱患。只不過,當幾個犯顏直諫者被燕王下令當場處決之後,便沒有人敢再多說什麼了。在這樣的君王面前,還是先好好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好在,攻伐齊國的軍隊,傳來的一直都是好訊息。他們和秦國騎兵竟然一鼓作氣打到了齊國泰嶽山下,可以說,半個齊國的土地都已經失陷了。燕王的威望藉著這樣的勝利,也重新在臣民們的心中大大得到了提高。如果秦國人真的遵守約定,把齊國土地劃歸到燕國疆域內的話,那對於燕國人來說,可真是從來沒有過的巨大勝利了。
不過,與此同時,壞訊息也在不斷地傳來。趙國人在消滅掉入侵的胡騎之後,竟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兵鋒。趙國大軍自雁翎關往東而來,一路攻城掠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推進到了紫荊關附近。近六百里土地,就這樣失陷在了趙軍手中。也難怪當初接到訊息的燕王會勃然大怒。這也太荒謬了!在齊國接連勝利,在本國的國土上卻不斷地失敗?
毫無疑問,距離王都薊城三百多里的紫荊關,已經變得無比重要。不要說是燕王和他的大臣們,就算是普通的民眾也看得很清楚。如果燕軍守不住這座關城,那麼接下來的形勢,就會非常危險了。
因此,調集大軍與趙國軍隊在紫荊關決戰,就變成了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燕國命運的一次關鍵戰役。將近五六萬軍隊,幾乎已經是薊城以西全部的力量,他們現在已經全部趕往紫荊關,參加這次燕趙兩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燕國雖然缺少第一流的名將。但也並不是沒有厲害人物。比如這次臨危受命負責統領紫荊關全部人馬的將軍寧虎,就是燕國軍中的出類拔萃人物。這位正當壯年的將軍,是燕王親自提拔和栽培起來的,深受他的器重。如果他能打勝這場戰爭,以後就是燕軍中的第一人了。
而據可靠訊息,燕王對紫荊關之戰極為重視。他不僅派出了最信任的將軍。而且更是命令太子丹去軍前督戰。這位被他親自賜予寶劍的王位繼承者,不得不在這樣的時候離開王城,去往戰爭的最前線,已經足以看出形勢的危急程度了。
當然,這樣的想法,只是普通民眾的想當然罷了。在極少數熟知內情的大臣們心中,他們卻已經極為憂慮。尤其是以燕國相為首的這些人,他們跟隨燕王最久,也最瞭解他的某些心思。如果真的是如同他們所想那樣的話,那麼太子丹此去,便極為危險了!
無論是怎樣忠心耿耿的人,在事關家族生死存亡面前,這份忠心是要大打折扣的。更何況,燕國相這些人的命運,早已經暗中與太子丹牢牢的結合在了一起。如果太子丹完蛋了,那麼他們將來很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太好的下場。
為了儘可能最大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一場暗中的策劃或者說是陰謀,就這樣在薊城的黑夜中開始了。只不過,就算是參與到這場陰謀中的人,他們也絕對沒有想到,燕國的局勢,在今夜之後將會急轉直下,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