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高山,體量巨大的三角洲平原,地理上有些孤獨,與依附於天山的阿姆河中游和錫爾河中游相比,不在東西方貿易商路之上。
荒漠和鹹海環繞的阿姆河三角洲,過去也因此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火尋國過去獨佔此地,卻也只是一箇中亞三流小國,過去臣服於突厥、波斯等國。
那片巨大的三角洲,火尋人以前並沒有怎麼真正的開發他們。
但大華進入這片三角洲十二年,卻已經讓這裡翻天覆地。
一個個的軍屯農場、國營農場,甚至是許多移民們的農莊,朝廷投入巨資規劃修建的引水渠,甚至是疏通烏滸水使之成為運河。
兼之朝廷將這裡打造為河中地區的中心,用做監視、對抗阿拉伯人的前沿陣地橋頭堡,讓這片地區,反成為了昭武地區中後來居上的地方。
這裡常年駐紮著許多軍隊,到處都是軍堡和農莊,並有許多軍工、民用工坊企業。
本來孤立於荒漠之中,孤獨無險。
可就因為大華帝國的全力開發,使得這裡成為帝國西北邊陲的一顆明珠。這個農業中心,甚至還成為了一個工商貿易中心,這裡生產的糧食,甚至已經能夠滿足整個河中道的軍民需求。
近幾年,阿拉伯人越來越囂張,越來越狂妄,這也讓大華不斷重視河中這塊前沿重地。
鹹海艦隊、裡海艦隊,兩支內湖艦隊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甚至在兩湖還派駐了陸戰師。
皇帝西巡,也來到了鹹海。
河中道、火尋省,張超轉了一圈下來,非常滿意。
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上中原大華的農耕技術,再加上大量移民,使得這裡的荒地成為阡陌,遍地金黃的稻麥。
以前這裡的突厥遊牧民,昭武粟特遊牧民,還有一些綠洲土著,如今全部都服服貼貼的成為了大華子民。
河中道做為邊地,擁有不少諸侯封地,但也還有許多朝廷直轄州縣。張超看重的還是控制,一路過來,看到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大道上,行走的大多數是中原漢商漢民,那些縱橫的阡陌田間,耕種的也多是漢民,他很欣慰。
這裡的土著胡人,已經不是多數了,他們甚至連一成數量都佔不到。源源不斷的漢民湧入,成為了這裡新的主人。
城堡的主人,農莊的主人,礦山的主人,工坊的主人。
還有來自中亞甚至是歐洲各地的奴隸,各種各樣的異族人,被他們的同胞販賣至此,被送到各個工坊礦山農莊做工,閒時聽儒生們宣講佈道,傳講華夏曆史,學習漢話漢字。
他們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不管是金髮還是棕發,都開始統一漢式髮型,穿著漢族服飾。
看著那些異族商人,異族奴隸們也開始操著漢話,甚至寫著漢字,如同一個漢人一樣的生活著,張超感覺自己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