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的海軍已經越發的強大,戰艦基本上完成了進入風帆戰列艦時代的換裝。
劉仁軌的北洋艦隊,就擁有四條一級戰艦,十四條二級軍艦。
此時,他就率領著這十八條戰列艦殺出港口。
劉仁軌的旗艦,三層炮甲板,尾樓七層,戰艦吃水近兩丈七。
風帆戰列艦對於大華海軍來說,強的不僅僅是船更大,也不是帆更多,他強的是這些戰艦的速度更快,而且主要依靠裝備的火炮來打擊敵人,因此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接舷戰內博的戰術。
線列戰術,正是依靠搶點上風,然後利用速度,拉開距離,一直以遠距離炮擊敵船。
大華海軍紅藍相間的軍旗獵獵飛揚。
帆杆上的旗手在傳令。
各艦依聽調整。
側面對著敵人排成首尾相連的一列長隊,這也是戰列艦的標準戰術。
這樣每條戰艦,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夠對敵射擊,因為大華戰艦的火炮多,而且火炮集中在兩側,而不依靠船首船尾的那幾門炮。
新武器和新戰術,總是息息相關。
這套戰術,還是皇帝張超親自教授給海軍將領們的。
張超教授這些將領們,大華海軍已經進入戰列艦時代,因此在海上會戰的時候,擔任作戰任務的就是戰列艦。
三級以下的軍艦並不投入主要的海上戰術,只能擔任巡邏和偵察這樣的任務。
因為艦隊的威力在於戰列艦排成連貫的長隊,這就如一根鐵鏈,連線部份如果薄弱,那麼整個鏈條的力量就都不會太強。
因此海軍衙門釋出的海上作戰條令裡,就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準佇列,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線前進。
張超教給海這將領們的作戰方式十分簡單,搶佔上風,然後排成縱隊,側面火力遠距離轟擊敵人。
因為大華海軍的實力,其實超出別國好幾個代次,尤其是對如同倭國這樣的小國來說,雖說是海上島國,可他們的海軍,還停留在用船運送兵員這種層次。
海上作戰,也就是放箭,接舷戰這種層次。
因此大華對上他們,其實很簡單,直接搶佔上風然後保持距離炮轟就是了。
如果對方實力相當,那麼其實戰列艦的交戰就會變的很困難,往往海戰最後變成了平行航向的兩支艦隊之間冗長的交火,打到最後都不能出現決定性的戰果。
風帆時代,靠的還是集中戰艦數量,集中炮火的戰鬥,靠的是以多打少。
劉仁軌牢記著老師張超的話。
不過跟大華實力相當的敵國海軍,也許百年內都不會出現。
起碼現在,他面前的上千條倭船,在他眼裡,不過是一盤盤菜。
風吹的更猛了。
濁浪濤天。
倭國艦隊漸漸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