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外宣稱皇帝中了風疾,癱瘓不能理事,但早朝並沒因此而取消。
這段時間以來,每天早上的朝會並未中斷。
只不過,早朝的時間做了調整,不用早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洗漱,然後微光裡坐著馬車趕到則天門外。
張超體恤上朝的官員們,特將早朝時間定在了每天早上五更三點。一夜五更,每更五個更點,因此五更三點,相當於早上的六點十二分。這個時候稱為破曉,正是天剛亮的時候。
比起原來的早朝時間,要推遲了不少,給上朝官員們從容的時間,常參官能睡個好覺。
常參官們現在早上五更三點才出門,這個時間也可以稱為卯時五刻。
儀式和過去差不多,只不過如今坐在金殿上的是張超。
張超現在是攝政王或者攝政首相,他坐在金殿上,百官上殿,然後按規矩議事。
在過去,朝會有常朝和大朝之分,初一十五,為朔望大朝,遇上節日慶典,如冬至元旦,還要舉行更熱鬧隆重的大朝會。
平時稱為常朝,常朝也有好幾種,尋常是早朝,但也有午朝,甚至還有晚朝,朝會時間不同,名稱也不同。
朝會一般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性質,因此百官中也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參加朝會。
一般參加朝會的為常參官,文官五品以上職事官,以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常朝武將不參,散官虛銜不參,五品以下不參。
因此常參的官員並不算多,都是實職高官為主,兼一些御史等。
內閣、翰林院、御史臺、大理寺以及諸部寺等的主要官員基本上都參朝,因此也算是一個御前會議。
坐了快兩月的金殿,張超現在對於早朝也算是得心應手。
早朝程式倒也比較簡單,官員們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個通報會。基本上,也不用在朝會上做什麼具體的處置。
不過這個朝會,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如果能把握的好,那麼朝會也一樣能為皇帝抓權。
比如透過朝會,張超能夠過問各衙的事務,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問題直接拿到朝會上討論,甚至一些本屬於內閣的重要決策問題,屬於御史臺的監察彈劾問題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來。
“啟稟攝政,據樞密院參謀司軍情局的上報,倭人正在大舉徵召士兵,他們計劃徵召十萬士兵。並且還在打造戰船,準備入朝。而新羅和百濟,目前也在倭國的調和下,休兵罷戰。三國幾次秘密協商,已經達成聯盟,要共同防禦我中原。他們甚至定下了三國瓜分在中原朝鮮道的協議。”
樞密使秦瓊奏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朝廷裡大家都比較忌諱用大唐這兩個字,但因為新朝還沒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會上,大家現在習慣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年各種事情,但讓中原耽誤了對於朝鮮半島的進一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