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有詔令要下,大學士有朕草詔。”
翰林院,承乾聽完了例行的稟報後,對內閣的票擬都點頭同意,然後當大家以為皇帝要離開時,承乾卻坐在那裡沒動。
皇帝口述,學士擬詔。
今天的草詔,由翰林學士許敬宗草擬。
皇帝的詔令讓人驚訝,許敬宗越寫越皺眉。
等皇帝口述完,許敬宗還沒寫完,可已經按捺不住,中途將筆放下。
他質問皇帝,“陛下要加稅,對酒糖絲瓷如鹽鐵茶一樣專賣,課重稅,如此大的事情,陛下為何不與大臣們商量呢?如此頒下詔令,請問內閣能贊成,科院能同意嗎?”
“臣為陛下欽封之翰林學士,為陛下諮議顧問,可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卻根本未與臣等提過一句,現在就要草詔,臣實在不懂。陛下若是不信任臣,那請陛下明說。”
承乾捏著自己的下巴,那裡已經留起了短短的鬍子,他慢悠悠的道,“許學士倒是快人快語,但朕也有一個問題,請許愛卿教朕。”
“陛下請問。”
“朕還是不是大唐天子?”
許敬宗愣了一下,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究竟什麼叫君權,君權究竟有多大,有沒有限制,限制在哪?、
千百年來,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
周朝八百年天下,西周時周天子權威很高。但到了平王東遷,東周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權威就一日不如一日。
甚至曾被楚王問鼎。
諸侯雖說尊王攘夷,可群雄爭霸,誰又真正的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呢?
秦始皇一統天下,皇帝的君威振於天下,皇權頭一次如此強大。但其實在秦朝廷中,秦朝的丞相依然擁有極大的權力,皇帝的君權也是得與相丞妥協的。
秦亡漢興,丞相依然擁有極大的權力,並不是皇帝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甚至說來,秦漢時的權力,那是遠比後來魏晉時權力大的。
當然,東晉渡江之後,皇室勢弱,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話。
大的趨勢,其實自漢以來,相權其實都是在不斷的被削弱之中。
從丞相,到後來的群相制度,從丞相能開府置幕僚,到後來諸相政事堂、中書門下議政,趨勢都是皇權加強,相權減弱。
特別是到了貞觀時期,皇帝文治武功,超越秦皇漢武,皇帝的權威更是無限高漲,宰相說罷就罷。
而當這位越來越驕橫的皇帝被臣子們逼迫退位,並被流放美洲之後,如今朝堂上承乾為天子,但中樞制度經過再次改革。
現在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承乾當然是天子,但這不意味著他就能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