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王子最近徹底的迷上了大唐。
“此間樂,不思蜀。”他甚至學會了一個典故。大唐是如此的讓他著迷,尤其是漢京,繁華如此,真讓人留戀忘返。
漂亮的城市,繁華的街道,美麗的服飾,精緻的食物,還有那些迷人的大唐女子。
他還發現了一個賺錢的門道。
大唐發行新的元寶後,銅元寶普遍採用當二十當十這樣的重寶,金銀元寶兌換銅錢比例更高。
在漢京,一頭大牛值五貫錢。一枚一兩重含金八成的金元寶,能買二十頭牛。而在法蘭克,一頭牛值兩枚索裡達金幣。
一枚索裡達重一錢多,純金。八索裡達能融鑄為一金元寶,可如果按牛價算,一枚金元寶卻相當於四十索裡達。
這意味著法蘭克與大唐的金價匯率相差五倍。
就算除去一些物價影響,兩地的金價還是相差巨大。
而法蘭克自己鑄造的銀便士,十二枚兌換一索裡達金幣。一枚銀便士含銀一點二克,實際法蘭克國的金銀兌換比例為三比一多點,差不多三點五比一左右。
而大唐的金銀比卻已經達到十比一。
他甚至完全不用考慮物價了,如果能從大唐運白銀到法蘭克,兌換成黃金,回來就能賺三倍。
不過讓他心痛的是,大唐禁止金、銀、銅幣出國,甚至連金銀銅器都禁止出國。
這麼簡單的一個白銀套黃金的賺錢辦法就此夭折,讓他心痛了好多天。
他後來又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大唐販賣貨物回法蘭克,賣掉後換成黃金,帶回大唐那就賺了啊。兩國間的黃金可是差價五倍。
大唐不禁金銀銅入口,但讓他惱怒的是,超過一定數量的金銀銅入口,也要當成貨物徵收關稅。
關稅倒不算高,百分之十。
相比五倍的黃金差價,也有的賺。
可後來他又發現不對勁。
大唐的金元寶一枚重一兩,含金八錢,值銅錢百貫。可是,金價卻沒這麼高。金元寶不等於金價,這簡直是開玩笑。
他甚至想著,那我直接私鑄金幣。
然後他又發現,大唐禁止直接以金銀交易,只能以金銀元寶才能做貨幣交易。
而大唐的金銀幣不是純金純銀幣,是摻了銅的鑄幣。這種金幣以稱重,而是以面額計算,並且這種金幣兩面有浮雕的圖案,邊緣有齒紋,相當難以仿鑄。
據說,民間根本沒有這種仿鑄的能力。
實際上的黃金價格,大唐的金價比法蘭克也高不到哪去。要貴一些,但絕不可能貴五倍。
真正貴的是金幣的價格,可卻不是以含金量計算,卻是以金幣面額計算的。就跟他們的銅錢一樣,小小一枚銅錢,新銅元寶直接以一當十,甚至當二十。但也有當二當五的,四種面額的銅元寶,重量相差不大,絕沒有與面額成正比。
拜占庭、法蘭克等西方國家還在使用金銀計量稱重的方式,可在東方的大唐,他們卻已經用標定面額來做貨幣價值了。
實際只值八索裡達一枚的金元寶,可面值卻相當於四十索裡達。金幣實際比本身的價值升值了五倍,靠的是大唐的鑄幣技術和大唐的信用,還有大唐的貨幣管理制度。
他們甚至直接用紙張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