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的路口河邊碼頭,有標準的軌道車廂,從船上卸下來的貨物,一車車的裝好,然後就可以按順序發車運輸,透過軌道運到另一邊的路口碼頭,再裝運上船,然後運往長安。
若沒有這些軌道,丹灞道根本轉運不過來,這段陸路,就會狠狠的堵塞丹灞道。
這條路是日夜不停的。
路邊排列著許多燈柱,一到晚上,就會掛上燈籠,讓夜晚也不停歇。
甚至因為這繁忙的交通運輸,現在這條十里長的路兩端碼頭,都成了一座十分興旺熱鬧的商業集鎮。
十里路邊,也出現許多商鋪客棧等。
最多的還是一家家的修車行。
馬車壞了,直接推進岔線,讓出軌道,然後立即有修車行過來修車,方便快捷。
中午。
爺倆散步回來,飯已經做好了。
今天吃的是李璟兄弟幾個做的飯,在野地裡挖的行軍灶,架上行軍鍋,有捕到的鳥,也有釣到的魚,還有獵到的兔子,以及採摘的野菜蘑菇等,飯是用竹筒燒的竹筒飯。
雖然看起來不是那麼好看,但這些菜卻很有野炊的感覺。
李超不嫌棄,還挺喜歡。
崔鶯鶯她們倒也只是象徵性的吃了點,李家的隊伍很大。這一行護衛有八百,反正是不愁安全的。李璟他們兄弟,都還各自有一支自己的伴當隊伍,全是些年輕的少年。
“這鯽魚湯燒的還不錯,讓我想起了當年頭次去河北打仗的時候,那時正是冬季,軍中缺糧,也沒什麼新鮮肉食蔬菜。於是我就帶人去河裡捕魚,然後燉魚湯煮魚吃。”
附近就有小鎮,也有乾淨舒適的客棧,不過李超還是喜歡沿路這樣露宿野營,感覺非常有意思。
李璟他們也早就習慣這些了,基本上每年,李超都會帶他們在京郊踏青郊遊,春天踏青郊遊,夏天野營,秋天有時甚至會去武當山。
十二三歲的男孩子,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帶著各自的伴當們,玩的很瀟灑。反倒是李越這個叔父,跟李璟他們有些生份了,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如侄子們。
“好幾年沒回灞上了,也不知道那裡如何了。”
老爹嘆聲氣道,他老家揚州,但當初落戶灞上,也是有感情的。
只是這幾年,他都在自己的燕北封地,每年入京朝集,也是來去匆匆,並沒空回長安和灞上。
“灞上挺不錯的。”李超笑道。
如今寧民縣已經又和玉山、藍田縣合併,整個灞上現在都合為藍田一縣。
在朝廷剛從長安遷離那幾年,當時天下大災荒,朝廷衙門和官員、士兵以及其家眷及許多勳戚、大戶遷離,確實讓長安一下子冷了下來。
但這些年朝廷制度的長安以西糧食不出關政策,以及朝廷的關隴河朔開發移民,兼之絲綢之路的興旺,還有後來西域的收復,使得長安,又迅速成了大唐西部的頂級城池。
成為了西部中心。
長安又迅速的充實和繁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