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會試,依然由李超主考,而殿試,到時將由太子承乾主持。即將第一次主持殿試,承乾也很興奮期待。
實行新的官吏制度和科舉制度後,如今大唐的經制吏員編額大增,且多數由科舉出身計程車子,以及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吏擔任。大量舊吏被淘汰,中央和地方官衙的辦事效率都提高了許多。
現在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和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試,讓吏這個階層,牢牢的控制在朝廷的手裡。過去那種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地方吏治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雖然如今已經有御史批准說朝廷新的官吏制度,導致官吏數量大增,有冗官冗吏之弊。但其實明白人都知道,過去雖然編額上的官吏數量少,但實際上的人一樣不少,大量的非經制吏,雖不用朝廷薪糧,可這些人靠的是地方加派以及各種名目的貪汙,百姓負擔加重,還使得吏治腐壞。
如今朝廷增加了經制吏數目,看似朝廷官吏增多,開支增多,但卻也減少了地方的各種加派,也減少了**的問題。
而朝廷並沒有多向百姓徵稅,百姓的負擔比過去要輕許多,吏治也清明的多。至於朝廷多支出的這些開支,則是透過工商等方面的稅收增加,總體來說,比過去的那種放任地方的情況要好的多。
大唐如今的官吏數量非常龐大,尤其是吏員。
現在大唐有道、州(府)、縣、鄉(鎮),四級地方行政機構,過去皇權不下鄉,朝廷直接管轄到州,而如今州上有道,縣下有鄉。不但衙門多了,官吏數量更是大增。
過去一個縣就只有令、丞、簿、尉,以及學官等幾個官,編制吏也沒幾個。而現在,一個縣起碼有二三百個吏員。
不過這幾年,李超也在主持朝廷搞州縣精簡,大量的州和縣被裁撤、合併,州和縣的數量大大減少,一個州至少得擁有八個縣,而一個縣也起碼得有五萬以上人口。達不到這個最低標準,就要裁撤合併。
現在大唐有三十餘道,三百餘州,一千餘縣。
比之唐初,疆域擴大了許多,但州縣數量卻反而減少了許多。
現在每年都有許多新入職的吏員,也有不少吏員升為官,但同樣的是,每年也有大量的吏員被淘汰罷免,也同樣有許多官員被撤職罷免。
大唐的官吏,如今並不是鐵飯碗,考核不過,要麼降要麼免。就算是進士出身,可考核不過,該降還是降,該免還是免。只不過就算被免了,他們也還可以參加吏員考試,從吏再做起。
李超如今身為漢京首輔,是這個留守朝廷的首相,三省六部大小事務,都是他做主。劉弘基這個輔政大臣管的是漢京的兵,杜淹是御史大夫,管的是御史言官。
因此朝廷庶政,具體的事務其實都是李超帶著三省六部的留守大臣們在處置。
承乾做為監國太子,呈到他面前的奏章,都是已經由李超他們批閱過,並已經做出了處置結果的奏章,承乾只需要對李超他們的處置結果做出是或否的處置。
這類似於明朝的貼黃,李超與大臣們對奏章處置,給出處置意見,寫在黃紙片上,然後貼在奏章上,再給太子參考。
不過就算如此,留守朝廷的奏章也是無比的多。
承乾就算一天到晚盯著那些奏章看,也一樣看不完。
最終,承乾還是讓李超來幫他。一般都是上朝後,承乾留下李超御書房裡幫他批閱奏章。承乾選了一些翰林學士朗讀奏章和貼黃,然後等承乾和李超商議個決定,再加翰林學士代為批紅。
但說到底,給出貼黃的是李超,最後批紅的還是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