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二十年,當年的來護兒親兵隊頭,已經成為大唐的樞密副使,站在高句麗王宮之中,看著高建武的屍體,秦瓊心中激盪。
捷報送到登州,李世民興奮萬分,親自渡海到遼南卑沙坐鎮指揮。
北路的李靖率領二十萬漢蕃聯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推進,直指遼東城,一路將遼東周邊的衛堡掃除,最終兵圍遼東城。
老將李靖不急不燥,用了一個月時間,連續擊敗多支來援高句麗軍,最終用大炮轟開了高句麗城門,攻破了遼東城,這座高句麗遼東防線上最堅固最大的一座城池。
秦瓊破平壤,李靖奪遼東。
本來以為這場戰事能夠迅速的結束,豈料事情並沒有如想象中進行。
高建武死了,訊息傳到遼東,遼東統帥乙支文德立即扶立高建武之弟高大陽之子高藏為王,擁他為高句麗第二十八任國王,並自任莫離支,統攝國政。
國王高藏完全就是乙支文德的傀儡,乙支文德面對唐軍的勸降,頑固無比。
拿下遼東城之後,戰事進展並不順利。
遼東一線,高句麗人在這裡費時三年,加固的千里長城並不是假的。遼東城是平原城,但後面的許多城池卻都是山城。
大大小小無數的山城都如釘子一般的立在各個險要山谷和山上,李靖雖有二十萬大軍,但在遼東的這種地形下,兵多也沒多少優勢,而高句麗人負隅頑抗,拼死不降。
一座座的山城、堡寨攻過去,都非常艱辛。
李績在南面的進攻,也一樣遭遇到這種情況。
雖然說一路攻城拔寨,但進展緩慢,貞觀九年寒冬到來之時,唐軍奪下不少城池,可依然沒有擊跨高句麗人。
面對遼東的酷寒,李世民也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勢,進入冬季休整期。
薛延陀和契丹等部都撤回不少兵馬回家,幸好唐軍有棉服棉鞋,能夠抵抗遼東的嚴寒,守住了之前的戰果。
休整直到夏季,才開始再一輪的進攻。
而經過一冬休整,高句麗人也穩住了頹勢,他們還從東北調來了靺鞨部落的騎兵助陣。戰鬥陷入了一種困局,唐軍每天都在攻城奪寨,但遼東一線的山城堡寨實在是太多了。每奪下一寨,既費時又耗兵,殺敵一千,唐軍也得損失二三百。
倒是秦瓊的海陸軍,進展順利。攻破平壤之後,平壤周邊的王室軍幾乎無抵抗之力。兼之百濟、新羅、東瀛三家聯軍助陣,秦瓊在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麗境內,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而泉蓋蘇文父子也策動他們在東部的軍隊起兵。
貞觀十年,唐軍在東線十分順利,拿下了鴨綠江以南的所有高句麗土地。但在遼河一線,高句麗人卻在乙支文德的率領下,拼死抵抗。
打到冬季,李靖和李績共奪得高句麗人一百多座山城,但卻還是沒能擊潰高句麗人。寒冬到來,戰事再次停止,進入休整。
貞觀十一年夏,戰事再開始,又打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