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府。
還是黃昏時分,府中已燈火明亮。
華燈初上,府中的奴僕家丁都在忙碌著準備晚餐。
書房。
李超正在寫著奏章,承乾一心想要做事,但他畢竟才十一歲,連冠禮都沒行。不行冠禮就只是孩童。
“臣請為太子加冠,《左傳異議》曰,以星終為年紀,十二而一週,於天道備。所以人君十二始冠,冠,弁也,行之於廟。漢已還,間有即位而冠者,皆出於不得已也,故改其名為加元服,皆漢儒因事旋講,實非古也。《冠義》雲:“冠者,禮之始也,王教之本。”
“今皇太子未成,俾冠而臨國,冠道未成,不冠而臨,豈可以童子之道理焉?”
“臣竊以為茲事體重,今太子殿下有意出來任事歷練,臣以為此乃好事。”
按古代禮制,男子二十而加冠,當然人君比較特別,所以十二歲而冠。太子是儲君,也是十二歲而冠。本來承乾也是要到後年滿十二歲加冠,但李超認為太子要出來做事,總不能不冠而監吧。
太子確實還沒到加冠年齡,但不加冠出來做事,就顯得不莊重正式。
從天子到庶民,加冠禮都是成人的標誌。
周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成行冠禮則不可親政。
加冠,也意味著可以視事。
李超請求皇帝提前一年為太子加冠。
加冠後的太子就算是成年太子了,就能真正的視事,若是李世民這個時候掛了,那太子繼位,就能直接親政,而不是要等到加冠之後才親政。
不過現在李世民還這麼年輕,剛二十八歲的李世民當然不用擔心掛掉。
或者說以後李世民離京,那太子監國,就是真正的監國之權。
寫到這裡,李超猶豫了會,還是繼續寫了下去。
後面寫的已經不是皇太子加冠,是皇子出閣制度。
李超建議皇子十二歲出閣,出閣也就是搬出皇宮,出就外第。同時,出閣后皇子不僅有出就外第,還將有開府置屬以及出班外廷的三種權力。
因為大唐對皇子封建,因此李超建議的是皇子六歲讀書,十二歲出閣,待其滿十五歲,就讓他們之國就藩。
這也是對太子承乾的一種地位鞏固,十五歲的皇子已經可以算是成年了。
天子、皇太子十二歲而冠,皇子十五歲而冠,百姓二十而冠。
加了冠禮後的皇子,就不能繼續留在京師,得到封國就藩,非奉詔不得私自離開封地。
六歲進學,十二歲出閣,十五歲之國。
歷史上承乾跟李泰斗的厲害,最終讓李治白白撿了天下,主要還是李泰一直留在京城。雖然歷史上李世民的世封制沒能推行下去,但也有分封皇子任地方都督,可李泰卻一直沒有出京就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