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旁邊就是那個廣南一百秀才之一,大約二十左右,非常的年輕。說來這個年輕人也是很了得的,他本是漁民之家,後來上了商船做船員,因為聰明伶俐,受到船上賬房的看重,調過去打下手。
他居然就跟著那賬戶慢慢的學了寫字算賬,再後來慢慢自己摸索,算是開了眼。再後來又上了岸,在一家書店做了夥計,藉著機會,憑一本武德字典一本貞觀詞典,自己學習書店裡的書籍。
這次科舉,他去報了名,別人都嘲笑他。
可他確實符合條件,交州戶籍,漁民子弟,是良民,父兄也沒犯罪記錄。縣科考成功過關,拿到了縣試資格,然後考完了三次,每次三天,一路都過關了,最終縣試放榜,他成了交州宋平縣的秀才。
交州宋平縣這次錄取了十三個秀才,他一個漁民之子成了其中之一,當時不知道震驚了多少人。
“你叫什麼名字?”
李超親自來到門外,讓這對父子驚訝不已。
年青秀才有些激動的道,“學生宋大。”
“宋大?不如我給你取個名字吧。”
“多謝王爺賜名。”
“姓宋,不如叫宋青書如何,努力讀書,將來青雲直上,報效君王。”
宋大感激不已,嘴裡唸叨著宋青書這個新名字。
“走,進府坐坐。”李超很親切的道。宋青書的父親搖忙擺說,他來這裡,也沒想著攀附,只是那天李超聽了他的故事後,給了他二十貫鈔。後來官府又主動找上門來,接他住進了一棟新房子,說是趙王安排。
他才知道,那個年輕的好心人,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趙王。兒子回來,告訴父親縣學免了學費,還有了口糧,補貼。兒子跪在地上向他磕頭,說自己才知道父親這些日子出去乞討供他讀書。
爺倆換了身乾淨衣服,趕來這裡要親自感謝趙王。
到了府中客廳裡,兩人都有些坐立不安。
李超先是考較了下宋青書的學問,發現學問只能說一般,但想到人家自學成才的經歷,也是非常了得了。
“明年的道試你要參加嗎?”李超問。
宋青書有些猶豫,參加過了縣試後,他知道自己這個秀才多不容易才奪得。也算是對自己的學問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若不是廣南籍的讀書人少,他肯定是考不上的。
想再考中舉人,聽怕極難。但不考,自己又不甘心。
“學生肯定要下場考試的,就是才學疏淺,怕是科試都過不了。”
“你身上最難得的還是那顆求學之心,自學到如今,也是非常不易的。我打算帶你去京城,推薦你入國子監讀書,我建議你明年就暫時不要回來應考,等到三年之後,再回來參加道試。”
去京城,入國子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