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869章 為中國復子弟之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9章 為中國復子弟之仇 (2 / 3)

李超望著河對岸。

“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

“每每想到數十萬中國子弟魂蕩異鄉而不得返,長夜思之而不能眠。此次陛下授我為燕雲節度使,讓我抵禦入侵,我不但要將來犯之高句麗人打退,還要揮師東進,收復遼西、遼東,還要將大唐的軍旗插上平壤城。”

“我要把高句麗人用我中國子弟屍骨所壘的京觀搗毀,將所有子弟屍骨帶回中原,連那些遼東白山黑水之間的陣亡戰士屍骨一起帶回,讓他們魂歸故鄉,地下安眠。”

“誰也不能阻攔我,眼前這條濡河不能,河對岸的靺鞨武士也不有,那一座座的高句麗山城更不能,你們,願不願意隨我揮兵東進,踏破平壤!”

尉遲恭這樣的沙場老將,聽了這番話都不由的動容了。

他想到了十幾年前他去遼東送糧草,想到了那沿路上到處都是的累累白骨。那些死在遼東的幾十萬中國子弟之中,就有他的同鄉、族人。

他心底裡沉寂多年的那股血氣上來了。

他從來沒有忘記收復國土報仇血恨,遼東永遠是中原漢家的遼東,這土地上的每一寸上都浸滿了漢人的血。

就算這次高建武不挑起這場戰爭,李超也早晚會殺向遼東的。

“高建武自取滅亡,看看這些白袍義士,他們主動請戰,就是為了一雪前恥。”

當今的高句麗國王,是高建武,是高句麗平原王高陽成的兒子,平陽王主元的異母站。

在武德元年,高元去世,高建武即位,號榮留王。

高建武的本事還是很強的,要不然,也輪不到他這個皇弟來繼位。

繼位伊始,高建武還算比較小心,在武德二年和武德四年,兩次派了使者到長安朝貢。

武德五年,李唐初步一統中原,這個時候才有了餘力放眼周邊。當時李淵給高建成寫過一封信,說當年隋朝因攻打高句同為,而死了無數士兵在遼東,此外還有不少隋失被俘虜留在遼東。

李淵給高建武寫信,約定讓高句麗把留在那邊的漢人送回中原,而李淵也把留在中原的高句麗人送回去。

當時高建武答應了,雙方展開了換俘行動,最終兩邊互相交還了一萬餘人。

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御極,高建武再次派來使者朝貢。

李世民派了刑部尚書沈叔安前往高句麗,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還派道士帶了天尊像和道藏前往,給他們傳播道家經典老子。

當時李世民剛當皇帝,國內國外不穩,不想與高句麗反目。而高句麗也是在與隋軍數次交戰中元氣大傷,因此也不想跟唐起衝突。

這種情況下,唐和高句麗幾年來倒是相處的還行,井水不犯河水。高建武甚至接受了唐朝皇帝的冊封,表面上尊大唐這宗主,做了大唐的藩屬國。

李世民曾經跟李超說過,“高句麗向唐稱臣,這是最基本的底線。遼東,周朝時是箕子的專賣店國,漢朝時的玄菟郡,魏晉時猶在故封之內,不可以不稱臣。況且,中國與夷狄,就好像太陽與眾星,不可以降尊。”

當時高建武接受了冊封,李世民也就暫時放下高句麗人。

本來,大唐君臣都達成一致,暫時不理會已經稱臣的高句麗人,要先等擺平突厥之後,再來談高句麗,談報仇雪恥,收復故土的事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