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起兵時的府兵,都有授田。武德年間點選的府兵,卻只有部份授足了田。貞觀年朝廷也打了大仗,新招募了不少兵,卻還有大部分沒有授足田。這些府兵將士,為了大唐出生入死,朕不能虧待他們。”
“如今戰爭稍息,有大臣上奏,稱朝廷應當裁撤部份府兵,保持個二三十萬就足夠了。朕問詢文遠,文遠反對此議。朕,也覺得文遠說的有道理。”
“文遠跟朕說,朝廷不但不能裁撤府兵,還得增加府兵,按文遠的計劃,朝廷的總兵力將達到八十萬之眾。”
數個宰相驚呼。
八十萬兵力,這是要幹嘛,窮兵黷武嗎?
蕭瑀坐不住了。
“陛下,臣反對擴兵,如今戰事平息,此時不撤兵卻反而要大舉增兵,請問這是要幹什麼?養兵八十萬,這得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朝廷現在的財政赤字還高居不下,現在又要拿什麼來養這麼多兵?”
李超笑著對蕭瑀道,“蕭相請稍安勿燥。”
“居安當思危,忘戰必危啊。今日雖未有戰亂,但邊患未除。別忘記了統葉護可是一統草原,他隨時還會打過來的。我們這個時候,不加緊武備,反而裁撤兵馬,這不是明智之舉啊。”
“可你說的輕易,養兵八十萬,拿什麼養?”
“蕭相放心,我李超既然敢跟陛下說擁兵八十萬,就肯定有辦法養兵。”
養兵八十萬的開支很大,但好在大唐不是北宋。
宋代實行的是職業軍隊制度,他們的兵是職業兵是常備軍,當兵那是職業,因此朝廷的軍費開銷是巨大的。
不過大唐不同,大唐是府兵制,雖然北衙也是常備軍,但數量少,以府兵制為主。府兵制相當於民兵性質,平時務農,戰時為兵。
就算有一百萬府兵,可平時番上也是輪流的,當番或者在值訓練的,也只有其中的幾分之一。
哪怕打仗,也不會一下子全抽調。
當然,也不是說因此就能無限點選府兵,府兵也是要成本的。其成本就是土地,府兵一旦點選,就是終身制的,要服役到六十歲。分給他的田,要到他死後才能收回。在此期間,府兵所擁有的軍田,是不繳納任何租庸的,對於朝廷來說,就少了許多的田賦。
一個府兵,就意味著一戶人家。
如果大唐擁兵八十萬,就意味著八十萬戶人成了不課戶。一個府兵擁有一百畝軍田,大唐就有八千萬畝田地不納田賦。
對於朝廷來說,府兵制少了許多軍費開支,可也一樣少了許多稅賦收入。
八千萬畝地,可不是少數。
不過現在有一個好訊息,隨著大唐收復了許多疆土,也隨著朝廷的分封制度和移民屯邊制度的推行,現在許多貴族門閥都把土地置換到邊疆,中原的貧民也大量遷移到邊疆去,這使得中原地區,人口減少,朝廷手裡的土地增多了。
還有朝廷從那些佛寺手裡收回的田地,現在朝廷手裡的地真的不少,這給朝廷增選府兵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