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城的路上,李超在馬車裡只是一直保持著微笑,並不說話。李世民全程挽著他的手,不時的用另一隻手向路邊觀看的百姓揮手。
李超並不喜歡現在這樣的風光,太高調了。
可皇帝要搞這麼一出,他也不能拒絕,他有大功,皇帝以這種方式酬功也理所當然。
李世民經常說賞罰分明,有功必賞。立了功勞,朝廷就不會吝惜賞賜。加官晉爵,分田授地。這種制度,激勵著將士們英勇殺敵。
只不過,李超到如今,有些功高難賞了。而且李超的官職本來就已經很多,還都是要職。
當李超又一次立下大功,皇帝如何賞他?
他本來就已經官居一品,是開府儀同三司,是上柱國,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還檢校中書令,官居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太子太師,東宮左衛率,襄州府尹兼鄧州府尹、山南道大都督,山南道宣撫使等等一系列官職。
不論品級,勳爵位,還是職事,又或者差遣這些,都是頂級。一人身兼多個重要職務,李世民要怎麼升賞?
倒不是說功高震主,確實有點功高難賞,李超本就因玄武門之變,而得居高位要職,這兩年又接連立下大功。
特別是如擊退突厥,斬殺十萬突厥軍這樣的功勞,還不是說宰相治國之功,這是軍功。
大唐雖已一統天下,卻也依然極重軍功。
軍功封爵,歷來如此。
但李超早就已經是趙國公,還是實封領地的國公,李世民不可能放開自己剛定下的限制,讓李超封王。
這一步,李世民不會輕易讓步。
李超明白李世民現在很為難。
一個臣子立功太多,多到讓皇帝難以封賞,這也是一種錯。
回來的路上,他已經先後向李世民上過幾個奏摺。
全是辭官奏摺。
他一人哪裡能兼任那麼多的要職。
李超先後上奏請辭山南道大都督、山南道宣撫使,山鹽道鹽鐵使、轉運使,以及襄鄧府尹等職。
他甚至把太子左衛率、太子詹事、檢校中書令、戶部尚書等職也都請辭了,至於講武堂總教官、翰林學士院長,他也辭了。
只不過李超上的這些辭章,李世民根本就沒有回覆。
其實李超上第一道辭職奏章的時候,還比李世民加封他太尉銜還要早一點。
“朕為你準備了慶功宴,為你接風洗塵,慶賀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