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741章 鹽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41章 鹽債 (2 / 2)

鹽引可是一個厲害的東西,最開始,他只是一種憑證,鹽商想販鹽,就必須先向官府購得鹽引,每引一號,分前後兩卷,蓋印後從中間分成兩份,後卷給商人,稱為引紙,前卷存根,稱為引根。

商人要買鹽,得先向朝廷購買鹽引,有了鹽引,才能到鹽倉去領鹽,然後自己運銷。運輸和售賣的時候,都要有鹽引,以備官府查驗,如果沒有鹽引,那就算是私鹽,得沒收和處罰私鹽販。

“陛下,鹽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朝廷的鹽和引是分開的,一邊交錢賣引,一邊收引取鹽,鹽引錢和鹽倉裡鹽分開管理,避免出現**等問題,更好監管。同時,朝廷賣鹽引的時候,直接在鹽引中加徵鹽稅,這樣每引鹽引售出,朝廷就已經直接把鹽稅也給徵收了。”

李世民聽的不住捻鬍子,確實是這個意思啊。

“這樣就能籌得三千萬貫?”

“當然不能。”李超很直接的回答,光是如此,哪可能弄到這麼多錢。

關鍵得是組合。

李世民依然不解,他的頭腦,對於這種太複雜的東西,尤其是數字遊戲的東西,總是有點跟不上。

後世的鹽引,其實可不僅僅是一個買鹽憑證這麼簡單,他還是一種債券。

朝代,鹽引就沒有那麼老實的實發的,基本上都會超發。

也就是說,可能大唐現在有三千萬百姓,按平均一人十斤鹽需求來算,一年可能需要三億斤鹽,如果一引鹽百斤,那麼就是市場一年需要三百萬引鹽。、

三百萬引鹽,交給鹽商們,這是正好的。

但朝廷賣了鹽引就有錢,為了錢,於是就超發。

市場只需要三百萬引鹽,朝廷卻發了一千萬引鹽,商人們交錢買了鹽引,交了鹽稅,然後去鹽倉領鹽,結果發現,鹽倉沒有那麼多鹽,或者是領了鹽,可市場飽和,賣不出去。

多數情況下,鹽場的鹽產量也是有限制的,跟不上朝廷發鹽引的量,於是乎,更普遍的情況是,鹽商們拿了鹽引,可卻得在鹽倉排隊領鹽,就跟濫發官帽子,官員得侯缺是一個道理。

有鹽引,沒鹽。

這時的鹽引,其實就相當於一種鹽債了,是一種債券的性質。

超發的數量,如果控制的好,其實也大有益處,但如果超發過多,那麼鹽市場就會混亂,必然產生**現象。

不過現在朝廷最需要的是錢,因此李超才提出了鹽牌和鹽引。

鹽政細說下來,很複雜,比如開中法、綱鹽法、票鹽法等等,有劃分割槽域銷售的,也有不限地界銷售的。

李超不打算搞劃區銷售,而是隻要有鹽引就能銷售,至於賣不賣的出去,全憑市場和商人的能力。朝廷只管收鹽和統銷,至於具體的全銷這些,盈虧這些是統統不管的。

因此李超的這個鹽政,其實類似於清朝鹽務改革後的票鹽制度。

“一引鹽百斤,一年需要三百萬引嗎?朝廷每引鹽定價多少?”

鹽該定什麼價?

這是個細節,李超覺得可以召宰相們一起商議。(未完待續。。u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