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更喜歡互惠互利,給予別人需要的幫助同時,也收穫一些實利,而不是去欺詐、強奪、壓榨。
李超的行事風格,與許多地主豪強們格格不入。
甚至是顯得有些怪異了。
其它的地主豪強們其實挺喜歡大災年的,大災年雖會造成糧食歉收,但地主們永遠不用擔心沒飯吃。他們的糧倉無論什麼時候總是滿的,他們有足夠的抗災能力。
而普通的百姓,就沒有這個能力了。
一遇大災,便往往就會破產。
自耕農可能要賣地,貧民為了活下去,甚至得賣兒賣女賣自己。
大災年,就是地主豪強們收割的好時節,他們趁著災年高價賣糧、借貸,然後低價買進田地,甚至把那些失地而又欠債無法還的破產百姓,收為自己的奴僕佃戶。
一場大災下來,他們放的債增多了,他們名下的田地增多了,他們莊園裡的奴僕佃戶也多了。
地主豪強們家裡那麼多的田地,那麼多的奴僕佃戶,大多就是這樣來的。
每次大災,地主豪強們的實力反而增強幾分,天災損失的那點,早就補回來了。哪有如李超這樣的,天災之年,低息借糧給佃戶,甚至遇天災之時,當鋪、錢莊裡的借貸還能延期和減免利息,這不是傻嗎?
那麼費盡的去救濟災民,都度過災年了,誰還賣田賣地,誰還賣兒賣女,誰還願意賣自己啊!
地主家裡的那些田地,難道要讓地主自己來種?
其實李超也缺人,他的作坊,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少男少女學徒工。
他的礦山鹽場那些,更是隻能靠那些季節性的農民工為主。如果有充足的奴隸、工人,李超的礦山鹽場作坊等,收益肯定還會更大,甚至翻上幾翻都不是問題。
不過李超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就在幾天後,皇帝就要抵達襄陽。
李世民比預定的時間要早上半個月左右到達,突厥內亂,二李在北方亮劍一次,旱情越發的嚴重了,關中糧食越來越緊張。
皇帝派人傳旨給李超,他將提前七天左右到達襄陽,會帶著朝廷大臣們先一步到來。
本來時間就很緊迫,現在又提前了半個月,這讓李超越發的趕了。
站在城頭上,李超看著漢江,心裡稍稍安定了些許,旱情雖然依然嚴重,但山南東道的局勢卻還很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