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546章 新聞釋出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46章 新聞釋出會 (2 / 3)

襄鄧,也就是襄陽和鄧州一帶,放在後世,那就是在河南的南陽盆地,這裡處於陝西、河南、湖北三省交匯地帶。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六次遷都襄鄧之議。

第一次,是北魏武帝元修曾有遷都,以避高歡將入洛陽之意。元修打算遷都荊襄,後大臣建議遷都長安,後元修西遷長安,於是西魏開始,第二年,高歡入洛陽,建東魏於鄴。

而第二次,是李淵打算避突厥之威脅,遷都他處,最後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在山南一帶,選襄、鄧之間可居之地,以建新都。因李世民力勸,未實行。

第三次,則是唐末昭宗李曄時,有大臣提議遷都襄鄧,說國步多艱,當遷都圖存,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唐昭宗有意千都,但因為朱溫的牽制最終未成。

第四次,則是北宋欽宗靖康元年,因金兵南下,將渡黃河,犯東京。宰相等人慾奉皇帝出逃襄鄧,以避金人鋒芒,可後來為京師留守李綱駁之,出逃襄鄧事止。

第五次,是南宋高宗時,金兵逼近,高宗欲移巡以避鋒芒,當時朝臣也多議論避襄鄧。

最後一次,則是金哀宗時,蒙軍圍汴梁,金哀宗也是打算退往襄鄧一帶。不過最後未成,國亡身死。

雖然最終襄鄧一帶未建過都,但六次遷都襄鄧之議,也說明襄鄧這個地方,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立都之所在。

晚唐、北宋末、金等欲遷未遷,最後國破。

從形勢上來說,鄧州背依秦嶺巴山,面向江淮,可以屯重兵,退可守,進可攻。依託關中和巴蜀兩個天府,和一條江漢運漕大幹線,有兵源,有粟資,尤為重要的是,鄧州實為中原,天下中心。

其實歷史上雖有六次議而未成的遷都打算,但鄧州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四次建都。

禹都,夏朝時期的鄧地,不僅是鄧國都城,還是夏朝的國都。鄧州還曾是鄧國的都城,以及楚國的別都。

明末的李自成曾經在襄陽建新順國,改襄陽為襄京。

南陽盆地,居於天下中心,四通八通。

往北,是洛陽,往南是荊州。西北是長安,東南是江夏,西面是漢中,東北是中原地區。不論往哪個方面,都是一方的中心。

當年西漢立國,以長安為都城,建立的是關中本位制度。

後來的西魏、北周,其實都是關中本位制度,他們一開始實際的控制力都只是在西部,對於關東地區,尤其是遙遠的東南地區,掌控力其實是很薄弱的。

關中本位制度,說白了,就是關起門來發展關中。

楊廣為什麼要營建東都洛陽?因為隋一統南北,天下重新一統,長安做為這個大一統的帝國的中心,已經有些不夠了。

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交通沒那麼發達,通訊也不發達,長安居於西北,距離東南東北,那真是隔著千山萬水。

而且關中雖號稱八百里秦川,但關中平原也確實才八百里而已。

八百里的平原,算的了什麼啊。關中的周邊,又缺少較好的農耕區,黃土高原等地形,使得這裡限制很大,隋唐時關中的人口已經達到上限了,人口過多,對於關中水土等破壞越來越大,糧食等物資的缺口也越來越大,隨便一個災情,皇帝就得帶著朝廷官員和軍隊去洛陽就食。

而如果建都襄鄧就不同了,先不說南陽盆地比關中平原大的多,而且南陽盆地四周,那都是產糧區啊。關中平原、江漢平原還有中原地區等等,新都能承受更多的人口,四周轉過過來也是相當方便的。

長安的商人們訊息靈通無比。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