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掌櫃,你在我這買煤球,我還送你點引火的劈材。”
“那你還得幫我把煤送到家。”
“行,反正這麼近,也不另收你錢的。”
交易就此達成,趙掌櫃讓人給劉掌櫃店裡送去爐子和一月量的煤球,爐子是另外算錢的,不過倒也並不貴。不過劉掌櫃最後還是不願意花錢裝個煙囪,這個在他看來有點貴,沒必要。
兩人繼續喝茶,閒聊。
來買煤球或者買爐子的人不少,不時有人過來,劉掌櫃坐了會便告辭了。
衙城帥府後院,鄭紅線卻在李超求教。
“我們缺人,缺大量的人。煤礦那邊,現在嚴重缺乏人手,根本採不了多少煤。現在我們已經把焦炭推銷出去了不少,找了不少合作的夥伴,客商對我們的焦炭都很滿意,可我們卻沒法接下他們的單子。”
“還有我的鐵礦,現在勘探都做好了,也一樣沒有人,根本開不了工。”
“三郎,弄些人來。”
李超躺在椅子上,享受著侍女們的按摩,聽著鄭紅線的話,也有些無奈。
事實上不僅僅是李家遭遇了用工荒,而是整個寧遠都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甚至放大點說,整個朔方,整個大唐都一樣遇到這樣的問題。
古代為什麼商業難以有很大的發展?就是因為人力問題,尤其是如唐初這樣的王朝之初,本來戰亂就損失了許多人口,而開國之初搞均田,又讓更多的人口留在了土地上。
工商業,需要人工,需要大量的人工。
大家都有田可耕,誰還出去做工?
頂多也就是在家門口附近,農閒時做些散工。或者是讓家裡的少年去做學徒工,當夥計。
如寧遠這樣一座新興的商城,而且還開始發展起加工製造業,甚至是採礦行業,這對人工的需要是巨大的。
挖礦,這可是需要成年壯漢,少年可挖不了礦。
對於那些在寧遠經商的人商人們來說,他們解決用工的問題還要簡單些,畢竟用人不多,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族人、親戚甚至是同鄉,總能找到些人。
但對於李超來說,產業這麼大,處處要用人,而挖礦需要的可不是一十一百,而是起碼得上千甚至更多的人。
不論是採煤還是煉焦,甚至就算是做蜂窩煤,那都得需要很多人的,更何況李家還想挖鐵礦冶鐵,這需要的人就更多了。
寧遠偏偏又是處孤懸塞外的邊城,周邊根本無人可用。整個朔方鎮,都大部份是移民,哪裡找來。
李超也有點頭疼,這確實是個問題!
兄弟們,求沒打賞的都打賞一塊錢啊,只要一塊錢就好,出個勳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