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中的旗幟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
軍旗有四種,一曰麾,以供軍將。二曰旞,以供師帥。三曰枿,以供旅帥。四曰旆,以供倅長。
大纛,就是麾旗。
唐軍中大將軍立大纛六口,紮營的時候,立於營中。行軍的時候,為前引。
只有一軍統帥,才有資格使用。一軍也只有一位大將的六纛。能立六纛的,最起碼也是大將軍、大總管。
大帥六纛外,還會有軍門旗兩口,紅色,八幅,出前列。還有門槍兩根,以豹尾為刃榼,出居紅旗後,止居帳門前左右,另外還會有五方旗五面,出隨六纛後。
另外六纛邊還會有嚴警鼓十二面,角十二具。
纛即大旗,大將軍設六面大旗,立於中營,以示大本營所在地,軍門立兩面紅旗,又設五方旗分別指向五個方位,亦立於中營,在六面大旗後面,以方便將帥及士兵辨別方位,另外各設隊旗二百五十張,為了讓各隊士兵便於歸隊及聽旗號令,除了紅色不得使用外,其他顏色及圖案由各隊自行設計,多是飛禽猛獸類,當然前提是不得超越上面所規定的用旗等級。
旞為帥旗,大將用。
纛有六面,旞只有一面。
這也是將帥旗,或者也可稱為認旗,長方形的大旗,上面會寫上將帥的姓名。
如現在張超的隊伍裡,那面高高的旞上,就寫著一個大大的張字。
纛代表著主帥所統的大軍,而旞代表著主帥的身份。
張超只是一個小小的子總管,還帶的是補充兵。
但這不妨礙他虛張聲勢,給自己建了六纛,又樹起了張字大旞。
另外張超還讓人建了上百面枿旗,這是故意要讓人以為張超有上百個旅將,又立了五百多面隊旗,以讓人誤以為他有兩萬多人馬。
反正,做戲做全套。
吐谷渾人也不蠢,不會看到你隨便打些旗幟,就誤以為你真的兵強馬壯。
可當吐谷渾人看到張超的這支隊伍,人多勢多,六纛、張字大旞,上百的枿旗,二百多的隊旗,那這些斥候就會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
那支人山人海的軍隊,竟然有兩萬餘人,而且是由一位姓張的大將軍親自統領的。
因為有幾千匹繳獲的戰馬,又能假裝成是這支大軍的騎兵部隊,確實很有幾分樣子的。
“都打起精神來,敲著鼓前進!”
張超不打算悄悄的靠近隴西,萬一讓吐谷渾誤會他要偷襲,有了過激的反應就不好了。還是敲著鼓聲一路緩緩前進的好,希望伏羌城下的那一幕能重演。
同時,打鼓也是張超控制隊伍的一個辦法。
這幾天在路上行軍,張超就是用鼓和旗來指揮這些新兵和民夫。透過中軍的十二面大鼓,均勻的鼓點,讓那些新兵和民夫們,能找到一些行軍節奏,讓隊伍能更整齊一些。
而張超再透過五色旗來指揮他這支大軍。
五色旗為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五種方向,不得混淆。
五旗,各準方色:紅旗,代表南方。白旗代表西面,黑旗代表北,青旗代表東。
張超用黃旗為四旗之主,要調動四方兵馬,就舉四色旗,舉哪色旗,哪面兵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