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大問題,因此我的打算就是上半年水稻,下半年種大豆。種大豆一來對水需求較低,二來種大豆還能讓地增肥。”
大豆的根系很特別,有豆瘤根菌,能幫助土壤增肥。
而且張超現在還有肥料廠制肥呢,沼肥本來就是極好的肥料,既能施用當底肥,還能在作物生產期施用當追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等到了冬季收過豆子後,還能從枯水的河溝裡,撈河泥肥田。
這就是生態種植的一個優勢,地不會越種越貧瘠,而是能保持一個較好的迴圈。
“保證秧苗不被凍壞的關鍵就在於給秧苗做一個棚。”
“做棚?”
魏徵等一眾東宮文武都有些驚訝萬分。
張超今天猶如一個普通的鄉民一樣,穿著短打布衣,沒穿長袍,甚至連幞頭都沒戴,只要頭上紮了塊布巾,褲腳挽的很高,打著赤腳。
這副打扮,讓剛才初見張超的太子一行差點驚掉了下巴。堂堂太子洗馬,居然成了一個農夫。
張超還扛了把鋤頭在肩上。
“殿下,請跟我來。”
一行人隨著張超沿著田埂小路往下走,田埂很窄,春天泥土還很溼滑,李建成等人一不注意就一腳踩滑到旁邊的田裡,有時甚至靴子直接陷入輪輪的泥裡。
走的好不狼狽。
倒是張超,高挽著褲腳,打著赤腳走在這田埂上輕鬆無比。
好不容易才走到下面秧田邊,秧田都集中在最靠近水庫的地方,這有利於保證灌水。
走近了,李建成他們才發現,秧田邊上,還堆著許多彎曲的竹子。
“這就是搭棚的竹子,不過現在秧苗已經長成了,所以把育秧棚給拆掉了。”
在後世,育秧棚是用塑膠布做的。不過現在沒有塑膠布,張超也只能用比較笨的方法。給秧苗搭棚。
用竹子做棚骨,然後上面鋪上稻草。
這是比較笨的方法,晚上鋪,白天又得收掉。
稻秧白天得曬太陽,得光合。如果蓋死了,是育不出秧的。
雖然說這種辦法比較笨,但多花些人工,還是有用的。就靠著這個,張家的秧苗成功的渡過了寒流,長成了。
“育秧需要精心管理,挺累人的。但育過的秧移栽稻田裡,卻能讓收成大大增加。”
直接往田裡播種,那樣當然也行,但這種方式的產量會很低,透過選種育秧再移栽,產量能大大提高。不過如何育好秧卻很麻煩。
比如這一個棚,就麻煩的很,晴天陰天小雨天和大雨天,都有不同的開棚時間,對溫度的管控要求很高。
另外就是水,水也是關鍵,秧苗三葉以前,得灌平溝水,保持床土溼潤卻又不能水多,也不能水少了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