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如今隔三差五的收到許多學者儒士們送來了的書稿,想要印書。一本本看,十分頭疼,有時張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壞。
還好,他找到了兩個助手,馬周和岑文字。馬周雖是崇文館學士,沾了張超的光,也當上了翰林學士。
張超很不客氣的把這兩個崇文館的手下,調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館主助理和秘書。不但崇文館裡的許多事務,都要這兩人協助處理,就是編書,他也經常找這兩人幫忙。如今許多人投來了的書稿,張超也直接交給他們兩人先看,他們覺得好的,張超再看一遍。
其實也就是隨意的看看,大多數都是他們說好,就也說好。
不過因為欽點了大唐首屆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之一,因此最近張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們的書稿,還收到許多生徒和鄉貢的行卷。
大唐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制度,多還是採用的隋朝科舉制度。
這些制度十分簡單,讓張超這個對明清時科舉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視。
比如唐朝的科舉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級考試製度。沒有什麼府試鄉試會試殿試,統統只有一個禮部試。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舉裡面最難考的一個,還有一個專門的秀才科,一科只錄一兩個,比進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還有明經、進士等五十多個科目,簡直是嚇人。字寫的好,能來了參加明字科,算術學的好能來了參加明算科,律法學的好還能參加明法科。
若是對經典熟悉,參加明經。若對詩詞歌賦時策掌握的好,那對參加進士。
甚至還有一個童子科,張超仔細瞭解了一下,簡直是嚇一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規定,凡十歲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和論語的,就可以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卷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這你敢信?
這意味著十歲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書,考試的時候能背誦個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當官。
會背書就能當官啊,十歲以下就能當官啊。張超想問,這當的是什麼官啊?
他的幾個親傳弟子,來恆來濟都有這本事,只是過了十歲年紀了。
李承宗也有這本事啊,才六歲呢。
總感覺大唐的科舉有點亂來的感覺,甚至就因為李家把老子當成了祖先,於是科舉裡還特別加了一科,道舉試。道舉試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是為了扶持道教的。
還有醫舉試,專門為醫學人才準備的。
零零總總,一共五十多科。
這裡面,最重要的當屬四科,秀才、俊士、進士、明經。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種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錄取一兩個。
進士和明經,算是後世科舉中的兩個雛形吧,一個專考經,一個主考詩賦策問。其是進士科是百錄一,明經是十錄一。
而考明經的又多以士族子弟為主,因為他們家裡書多,打小有機會學習,家裡也有人傳授講經。普通寒門子弟沒這機會,學經一般也學不全,因此他們考進士科,做詩詞歌賦,做時務策問。
但因為進士錄取少,因此往往又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還說年輕有為。三十歲考上明經,都稱太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