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126章 救急不救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6章 救急不救窮 (2 / 3)

張超接過馬周給的賬簿,翻看了一下,然後咳嗽了一聲。

“都別吵了,安靜。”

栓子大喊一聲,立時外面幾百人都不說話了。

張超對這效果很滿意。

“張管家。”

“到。”

“你來張家也一個多月了,今天發的是九月十月的工錢,你一月是一石粟,在張家九、十月做了四十多天,不足兩月。不過念你勤懇忠厚,我這次給你算滿兩個月的,多的算是對你認真做事的獎賞,來,過來按個手印,兩石粟領回去。”

“謝東家,謝謝三郎。”張管家聽說給自己多算了二十天工錢,驚訝之後是高興。

“這是你應得的。”張超笑笑,“你要糧還是錢?”

張管家彎著腰道,“拿絹吧。”

管家一家吃住都在張家,因此倒不需要糧食,反正現在糧價便宜,他選擇拿絹。糧兩石折錢一千四,換成絹則是七匹。一匹絹足夠做好幾件衣服,這七匹絹其實已經不少了。

絹是絲織品,得種桑養蠶紡織。唐朝人種桑,種的是那種高大的桑樹,而不是後世那種密集低矮的桑樹園。

官府對農民要求是每戶不得少於五十顆桑樹,均田授地,口分田種糧,也稱露田,而永業田,是種桑麻的,還要種棗樹和榆樹。

而五十顆桑樹得要八畝土地,十畝之田,植樹五功。一功之蠶,取不宜歲度之,雖不能盡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

合算下,兩畝一功蠶,一功蠶產絹帛一匹。

七匹絹,得農戶十四畝的桑田養一年蠶才能織這麼多絹,需要八十多顆桑樹養蠶。

張管家兩月工錢,抵的上普通農婦一年養蠶織絲的收入。

一匹絹長四丈,寬一尺八,重十二兩,雖不如綢緞,絹更素,但也還是價值很高了。七匹絹,直一千四百錢。

在賬簿上按下手印畫押,獸醫老牛把七匹絹遞給管家,身為張家的契約奴,居然還能領這麼多月錢,確實讓人羨慕。

“我妻子兒女的工錢我也一起領了。”管家笑道。

張超卻道,“這個不行,得他們親自來領,至於領回去後是交給你還是自己保管,那就不是我能干涉的了。”

管家之後,一個個在張家做工的人都按順序來領錢。

不少人都直接選擇拿錢而不是拿糧,家裡糧食還是有些的,鄉下農民最缺的還是現金。自己田裡種的糧食,交完賦和租,還有一些攤派後,節約點吃,還是能餬口的。一家人穿的衣服,也主要是自己種的麻織布,種桑織的絲是交朝廷的庸,另外有時還得交絹買役,免於服勞役。

但是家裡也總還有用到錢的時候,比如買鹽,修理農具等。平時大家是靠著養豬養雞鴨這些來換現金的。

現在張家做工,能多賺不少現金。

“九、十兩月一共做工四十天,每日工錢包吃另二升糧,四十天共八斗。沒有請假沒有曠工,東家給你全勤獎加績效獎二斗。合計一石一斗粟米,你要錢還是絹?”張超問排到桌前的一個婦人。

婦人明顯是早有主意的。

“一石糧換絹,一斗糧換錢。”

張超笑笑,一石糧換成絹是三匹半,“一石一斗糧折錢七百七十文,我看你不如換三匹絹折六百文,再換一百七十文錢,怎麼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