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曲轅犁一經問世,就迅速得到推廣,一直到宋元明清各代,大體經構也沒有什麼明顯變化。
宋代的曲轅犁也只是使犁轅更短、更彎,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讓犁身結構更加輕便。明清時期,則因冶鐵發達,開始使得鐵轅。
張超覺得,自己可以直接把宋代時十分成熟的短轅犁拿出來。
一部成熟的短曲轅犁並不複雜,在減少最佳化了結構後,甚至只有二三十斤,一隻手就能提著走了。
整個犁除了犁鏟是鐵製外,其餘都是木製,成本不高。
其實若要更輕便些,還可心把犁鏟和犁壁都使用鋼鐵,那些更輕便。不過如今鐵價極高,因此除了犁鏟使用一個鐵嘴,其餘的都是用木頭代替,包括斜面的犁壁。
連犁鏟也只是前面的尖尖是鐵製套在木頭上,儘量減少用鐵,降低成本。
張超越看越興奮,這可以搞個大新聞啊。
拿出紙筆,張超從電腦上把宋代成熟的曲轅犁給抄了下來,圖樣、配件、製作方式等。
第二天,一大早,張超就起來了。
他頭一回槍都沒有練,就跑去找柯山的木匠叔父去了。
柯木匠現在帶著自己的徒子徒孫正在給張超的浴室打造水車。
一架從井裡提水的井車,井車把水從井裡提上來,然後送入一條水渠裡。
水流到一個挖好的儲水池中,然後在儲水池邊建水塔,再在水池裡立一架筒車,把水送到水塔裡。
水塔有竹筒相連,可以把水送到浴室各處。
柯老伯是個老木匠了,製作井車和筒車都會。
不過張超覺得這些木匠手藝確實好,製作井車和筒車,連一顆釘子都不用,也不用膠,全都是卯榫結構,相當牢固。
甚至只用一把斧頭,他們就能把一顆原木削出一顆顆方方正正的木頭,一把斧頭一把刨子,再一把鋸子一把鑿子,他們能打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就是時間有點慢。
一架井車加一架筒車,柯老伯得帶著他的幾個徒子徒孫幹上一個月。
“八叔公,麻煩你幫我打個東西。”
張超把自己畫好的圖紙拿給柯八爺看。
“這是犁?”柯八爺接過圖紙一看,就立即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