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頭們連忙點頭,說著是是是。
“大家放心,這地以前誰佃的,以後繼續歸他佃。”
張超早看到了大家期望的眼神,知道莊戶們在想著什麼,當下也大聲宣佈。
“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我張家原也有五百餘畝地,也都是佃出去。佃我家的地,租都是畝收五斗粟一年。固定租子,不再加收其它名目,另外,如果大家願意幫我照顧餵養牛,那麼我還免費讓你們用我家牛耕種。”
田間立馬響起成片的稱讚之聲,大家高聲說張家大好人,仁善之家等等。
也有不少心急的人問什麼時候能簽約,大家知道張家的佃戶都是簽了約的,把那些都白紙黑字的寫了下來。
莊戶們也想簽約,這樣更加踏實。
張超說,“沒有問題,咱們一會就簽約!”
“回頭這裡還要再多打幾口井,現在井還是有些不夠。”張超跟老莊頭道,“咱們不但要多打些井,還要每口井都裝上井車。”
灞上屬於臺塬地形,地都是旱地,雖然兩邊都有河流,中間還有一條大溝,但河水離坡有很高的落差,根本澆灌不到。哪怕種的是耐旱的麥子穀子等,但也一樣需要水。光靠雨水是不夠的,因此歷來都是採用打水井的方式,在旱季時提水澆灌。
最早就是打水井,然後一桶桶的提水,然後用秸槔,就是可以手搖提手的簡易架構。到南北朝時,各種水車出現,翻車、筒車、井車等。翻車也有手搖和腳踏式的,主要就是車水。而筒車,就跟摩天輪式的一個大輪,上面有水筒,。
當然,這些水車主要是放在河邊,往不高的河岸上車水。
在灞上就用不了了,灞上主要是用水井。
水井取水,便只能用井車。
井車也是水車一種,但專從水井裡提水。有一橫一豎兩個轉軸,下面有一個掛著許多水斗的鏈,用人力或者畜力拉動時,盛水的水斗就能連續上升,繞過大輪,傾洩於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然後空水斗下降,如此週而復始。
這種井車裝置,能大大節省人力,提升效率。加裝了井車之後,一口水井能夠澆灌的田地數大大增加。
不過一臺井車,成本不低。
而且裝上井車後,水井就不能再直接提水了。一般只有城郊種菜的人才會裝這種井車,普通百姓是捨不得也裝不起的。
井車可以以人力推動,也可以用馬騾拉動。
“大家放心,打井和裝井車的錢,我們張家負擔了,不用大家額外出錢。旱季時用水,也一樣不收你們錢。”
“我張家已經請了石匠、木匠、和打井匠人在我那邊地裡幹活,等他們那邊幹完,就移到這邊來繼續幹。爭取開春後要澆水前,把井和水車都打好。”
“謝謝少東家。”一番話說的莊戶們都齊聲感恩戴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