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不認為崇禎自縊是大明的氣數,天浪同樣也不認為。
“當然不是氣數使然,盧忠烈之死,死於人禍,就如同袁督師之死一樣。
至於為何是人禍,僅從崇禎三年,八旗二十萬大軍入關這件事說起。
後金軍入關之日,便是京畿之地被八旗兵攪動起一片狼煙之時。
那一戰,上柱國變賣家產傾其全部充作軍費,跋涉六千里路入京勤王。
之後皇太極被你嚇跑了,可朕的那位崇禎皇兄就只賞賜給上柱國一些酒肉和銅錢。
還直娘賊的矯情,贈了你四首詩,自詡平生拿得出手的詩只有五首,單單給上柱國便是四首,那能當飯吃麼?
從此事便能看出,如此刻薄寡恩之君王,怎麼能坐得穩天下?怎能垂拱而治呢?
他讓寧遠和寧錦兩戰,擊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三萬鐵騎的袁督師被凌遲而死;
又把你這位帶著不足敵人一成兵力同當世最強騎兵在渾河、廣渠門、遵永大捷三場野戰殲滅三萬滿洲鐵騎的女軍神打發回老家。
還讓人稱盧閻王的忠烈公真的去見了閻王;
別說做了,朕說起來都覺著揪心啊。
努爾哈赤、皇臺吉、阿敏,八大****,羅汝才、張獻忠,哪一個不是上柱國的手下敗將?
崇禎皇兄莫非是眼瞎?
最後的決戰,松錦之戰,更是因他的一味催戰致使大明最後的精銳盡毀。
廣渠門之戰明明打勝了,卻盲目追擊,戰死了關寧猛將滿桂,直接造成袁督師死後,關寧軍將領失去掣肘,無人可以控制。
若不是有上柱國打勝了遵永大捷,京畿之地就變成大宋的幽雲十六州了。
且戰後他還壓制不住京營與各省勤王大軍之間的爭功。
更是吝惜封賞,致使沒有回程軍費的各省勤王大軍在京畿一帶縱兵行搶。
京畿周邊的良田大多是廟堂權貴的,遭受了如此大的無妄損失,反而又成了權貴們遷怒袁督師,而齊力將他推下深淵的導火索。
這一切的一切,難道還不是人禍嗎?
人都說朕的另一位皇兄,天啟皇帝是個昏君,可是從賞罰分明,任人唯賢這方面,哥哥比弟弟強太多了。
而且一個放權一個攬權,一個能把大字不識的魏忠賢都能用好,一個卻把魏忠賢、袁崇煥,一文一武兩隻看門狗都給烹殺了。
呵呵,明思宗,韃子給他的廟號,不管他是明思宗還是明烈宗,這一切到了最終成敗的結果,便是最終絲毫不留情面地評價吧。”
“萬歲可以用以史為鑑的態度來反思自己的皇兄所做的事情,但君君臣臣,身為臣子,只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臣還是那句話,國雖無道,至死不變。”
秦良玉留下了這樣一句話,甩起韁繩,繼續奔向征途。
大軍曉行夜宿,一路東行,貴州境內山路崎嶇,年邁的秦太保,牽馬登山,飢飡渴飲,不辭勞苦。
經過當地土司的轄境內,能如此容易被放行,也全都靠她的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