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火術顧名思義,本是當世第一鑄劍大宗,萬劍山莊之中流傳的一種控火之術。入門者可透過氣息與少量真力,操控火焰的勢頭,大小,從而滿足鑄劍的需求。
如李河圖那般的御火術大宗師,除了能隨心所欲排程火焰的增減,去向之外,甚至還能凝練出遠勝尋常火焰溫度的紫色烈焰。李滄瀾手中這把碧浪劍當年之所以能夠鑄成,除卻那塊天降的綠晶之外,這其中,也少不了那紫焰的功勞。
這御火術對鑄劍師來說,稱得上是無雙秘訣。對尋常修道者,卻顯得雞肋的很,因為他們積聚而來的真力,都是儲藏在腹谷丹田之處,無形無相。感知都已是難能,御火術的技巧之於他們又有何用?
偏就李滄瀾橫練崑崙玄道訣,誤打誤撞之間,不僅打通了周身關節要穴。更重要的是,這般練法,他竟能感知到,運功時積聚入體的那股如焰如霧的天地靈氣。
這七年間,他正是憑藉著這份對靈氣的感知,依靠著那御火術的獨特技巧,才勉強駕馭住那股躁動猶勝烈焰的天地靈氣,艱難突破周身各穴的阻礙桎梏。
或許連李滄瀾自己都不曾意識到,在這混沌迷濛的探索過程之中,他不僅橫練了一門別樣的崑崙玄道訣,也間接錘鍊發明出了一種另類的御火術。
觸類旁通,李滄瀾那日在忘憂崖上首次橫練崑崙玄道訣之時,感知到了那股躁動靈氣,便將御火術控火的技巧,歪打正著應用到了收編體內靈氣之上,卻不料收到了奇效。
李滄瀾七年磨礪,連那暴烈如火的天地靈氣都已能熟練掌控。如今,任督二脈疏通,感知著體內,那本就天地靈氣轉化而來的溫和真氣,李滄瀾駕馭起來,還不是易如反掌?
他就好像一個走慣了崎嶇小路的人,突然來到了以氣御劍這條康莊大道之上,頓時之間,只覺得前路無比的寬敞通暢。
這讓藍琴木都頗感驚豔的御劍技藝,並非來自機緣巧合的偶然,或者說渾若天成的頓悟。而是來自李滄瀾這七年間,自己都不曾覺察到的,卻無一日間斷的,刻苦磨礪。
李滄瀾這當事人對此都毫無知覺,藍琴木身為旁人,又怎能知曉其中奧秘呢?
就在眾人還沉浸在,對於李滄瀾這精湛御劍技藝的驚訝之中時,一聲淡淡卻頗含力度的“三”,卻已從李滄瀾口中發出。
姜騏只覺兩臂壓力登時一輕,手裡歸金劍卻是收力不及,橫揮而出,整個身子,已然失去了平衡,胸口之前罩門大開,破綻百出。暗道一聲不妙,姜騏卻已是閃避不及。
只見碧浪神劍碧光閃耀,翠碧色的劍身之上寒芒閃耀,帶著穿山裂甲一般的恐怖威勢,直衝已然驚呆在了原地的姜騏面門而去。
五寸,四寸,三寸......
先前的畫面再現,只是兩人的角色卻是互換了一番,不同的是,姜騏的身前卻無橫飛而出的仙劍抵擋。
先前為李滄瀾而祭出的法寶絳鳳羽綾還留在手中,藍如茵卻無半分要出手的意思。所謂江山易該,本性難易。藍如茵與李滄瀾雖已多年未曾交往,但李滄瀾善良的秉性,藍如茵卻是再清楚不過。